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到快过春节时,村里都会打豆腐,家家户户就会做上一桌豆腐,送人的送人,做菜的做菜,实在吃不完的,还可以腌了做豆腐乳来年吃。
当代大饕汪曾祺老先生就这么评价豆腐:
“如果没有豆腐,人们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
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家里豆腐打得越多,表示福气也越多,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个超市、菜场也都能买到现成豆腐,可吃起来也没有那么美味了。直到现在农村老家还保留着做豆腐的传统一直没有变,手工制作的豆腐吃起来不仅味美鲜嫩,清新爽口,而且营养更丰富。
“打豆腐,过大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事情,也是70后、80后的美好回忆,更是在外的游子们记得住的乡愁。
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忙着“打豆腐”农村豆腐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也很讲究。
这是头一天晚上泡的黄豆,黄豆一定要用水泡过,变软膨胀胀就可以了。一般用的黄豆都是自家种的,不仅饱满而且绿色健康。
接下来就要把挑选好的黄豆放到石磨中磨成豆片,磨的过程当中,磨的一时候要一边加水,加一次中间就停一会,再接着加,每次加水的水量要控制好,不然磨出来的豆浆就太稀了。
看到磨出来的豆浆了吧,白白的很浓稠,下面会用一个桶装着。在磨的过程,手很容易累,可以两个人轮流着磨。
这个时候的豆浆,舀一碗加糖喝,那浓浓的豆香是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就算是现在在家用好黄豆做原料,豆浆机打出来的豆浆都比不上。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手工的,总是那么的地道,无可替代!
豆浆磨好后,就放在大铁锅里煮开,煮的过程也很讲究,要小火来煮,火大了就会粘锅底,豆浆快煮开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一定要手里拿着一瓢水或者勺子,慢慢升起来的泡沫会胀得很快很高,你要洒点水上去,让它不要溢出锅边去。
开锅后,都放到这个木盒里面了,这个时候需要点卤水,点卤水是最关键的!点浆的火候,搅拌的力度都很重要,点少了,豆腐嫩,点多了,豆腐老,吃着发涩。所以绝对是个技术活,做得好真可谓“点石成金”。
这时如果想吃豆腐脑的就可以盛出一些吃了。我们这个地方吃甜的,加勺子糖就可以,有的地方吃咸的就加点盐加点猪油,再洒一把葱花可香了!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口。
压豆腐,把成型的豆腐脑舀入布包袱,当然布包袱是放在木盒有的地方也是放在箩筐里的,最后在包袱上压一块重物或者脸盆装水压,豆腐就这样做出来了。压好之后,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块。
经过这些工序,新鲜的豆腐出炉了。看来我们常吃的豆腐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但这样做出来的豆腐绝对好吃。
这整个打豆腐的过程,除了豆浆 豆腐以外 还有许多附属的美味。比如豆腐渣晒干是一道美食,发酵也是一道美食,我们那里叫豆渣粑粑,还有豆油皮,豆腐泡(油豆腐),豆筋等。臭豆腐,腐乳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无限的,在吃的方面,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豆腐是物美价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食品。
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的豆腐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豆腐像是一种情怀,一份记忆,一缕乡愁。
乡亲们所磨的豆腐,磨出了清白醇香的人间美味,磨出了老一辈对儿女的爱,也磨出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