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9.5亿!“千禾0”酱油爆雷,原来“零添加”只是商标!

3·15刚过,食品安全话题依旧热度不减,“千禾酱油”又闯入公众视野,掀起轩然大波。媒体报道,2025年3月,千禾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的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被检测出含有0.0110mg/kg的镉。此消息瞬间引发网友热议,一直以“零添加”为招牌的千禾,如同给广大消费者来了一记“背刺”。

3月20日晚,千禾味业紧急发表声明解释该事件。令人震惊的是,千禾称“零添加”只是个商标,并非指配料“零添加”。这一说法无疑是火上浇油,网友们愤怒不已,认为千禾不仅割消费者韭菜,还把消费者当傻子。产品质量不过关加上商标误导消费者,两大问题叠加,让千禾陷入危机。截至3月21日,千禾味业股价连续四日暴跌,市值直接蒸发9.5亿元。

千禾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添加剂供应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成长为调味品界小有名气的中高端品牌,其发展速度和实力不容小觑。此次事件对千禾影响巨大,那么千禾到底冤不冤呢?

千禾味业由伍家两兄弟伍超群、伍学明共同创立,确切地说是弟弟伍超群拉着哥哥一起干起了这份事业。1969年,伍超群出生于四川眉山,当时很多家庭条件不好且孩子众多,伍家也不例外。但伍家人勤劳肯干,孩子们都很懂事,兄弟姐妹相互照顾长大。伍超群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高考顺利考上华南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令人羡慕的国企工作,原本拥有稳定生活的他,却在体制内下海热潮的影响下,萌生了经商的念头。

1996年,27岁的伍超群选择下海创业。他想到了稳重的哥哥伍学明,在他的劝说下,43岁的哥哥同意一起创业。兄弟俩创立了恒泰实业有限公司,伍超群负责产品研发,哥哥伍学明负责市场开发。他们的主营业务是焦糖色食品添加剂。凭借伍超群的钻研和哥哥的实干,公司很快有了一定规模,成为海天李锦记等酱油巨头的供应商。

然而,只做品牌背后的供应商利润有限,初具规模的恒泰实业决定转型打造自己的品牌。“千般美景道不尽,禾草珍珠透心香”,苏东坡的这两句诗描绘了田园风光,也表达了对自然食材的赞美,兄弟俩认为这与品牌愿景契合,便取“千禾”作为品牌名称。2001年,恒泰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千禾味业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开发自己的调味产品。

进入调料市场后,千禾从低端酱油做起,却引起了昔日甲方海天、李锦记等品牌的警觉。千禾从供应商变成了竞争对手,各大品牌纷纷减少在千禾采购焦糖添加剂的用量。新品上市收益微薄,原产品业绩下滑,千禾面临内忧外患,这是转型期的一道难关,但千禾最终挺了过来。

作为新兴调味品牌,千禾为避免与老品牌正面竞争,在生产低端酱油的同时,着手开发高端产品。2007年,千禾率先提出“零添加”概念,并于次年推出国内首款零添加酱油。“零添加”这一健康理念的独特定位,让千禾在众多调味品品牌中迅速脱颖而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需求的不断升级,“零添加”成为千禾打开中高端市场的钥匙。千禾不仅受到西南地区各大商超的邀请进驻,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2016年,千禾乘着“零添加”的东风成功登陆A股,成为西南地区首家上市的调味品公司。2018年,千禾正式确定以零添加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在“0”上做足文章,先后申请了“千禾零”“千禾零加”“千禾0”等30类商标注册。此后,“千禾0”标志出现在产品包装上,成为千禾味业的高端系列产品。

“千禾0”系列收益可观,由于千禾最早提出“零添加”概念,具有率先占领市场的优势。截至2023年,千禾零添加酱油占整体市场的35% - 40%,排名第一,零添加系列产品营收占公司整体的50%之多。千禾在零添加领域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市场上“科技”调味品频繁曝光,让消费者更信赖品牌信誉。实际上,“零添加”仅限于原料使用,配料仅含水、大豆、小麦及盐即可视为零添加。

此次千禾产品金属污染问题,如声明中所说,可能出现在水中、原料中,并非添加剂问题,确实不在“零添加”的解释范围内。而且“零添加”概念没有官方明确的定义,大多默认使用天然原料、无食品添加剂。即便在信息透明的当下,消费者仍存在认知偏差,这也给品牌营销留下了操作空间。

对于千禾味业来说,“千禾0”商标虽有合理合法的解释,但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此次“千禾0”事件为大众和品牌敲响了警钟。市场需要规范化管理,企业要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避免陷入过度包装的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