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与科技强安发展论坛暨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屋项目观摩会在深圳举行。活动以“智能建造 科技强安”为主题,旨在加速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利用科技创新为安全赋能,通过智能建造与精益建造深度融合,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建四局、中建一局、《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等单位承办。
推动智能建造,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著名工程结构专家江欢成,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中建集团原总工程师、《施工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毛志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雄,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总工程师饶少华,深圳市坪山区住屋与建设局副局长黄晓昆,中建四局副总工程师王林枫,中建四局总经理助理、南方分局局长苏胜刚,中建一局副总工程师杨晓毅,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施工技术》杂志总编、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可文,中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林冰,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昱杰,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智能建造研究室主任陆承麟及其他领导、专家和行业同仁,共计200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江欢成院士、孟建民院士聚焦智能建造与科技强安发表主题讲话,饶少华、王林枫、杨晓毅分别就本次活动致辞。专家学者围绕《智能建造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复杂非线性三维形态的多专业协同技术》《超大尺度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及应用》《智能建造与科技创新》《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屋项目实践》等主题开展交流,聚焦智能建造、安全生产、绿色施工、精益建造协同发展路径,多角度探讨交流,共同研究建筑业转型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推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建造行业要利用科技创新为安全赋能,通过智能建造与精益建造深度融合,推动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繁荣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深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尤其在建筑科技的探索应用方面取得广泛突破,建筑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发布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2023年5月发布的《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建设行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深圳模式。
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作为深圳保障性住屋筹建的主力军,主动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大趋势,加快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从低能耗、全屋智能、建筑机器人、装配式装修等方面贯彻落实《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坚定不移走好“一体两翼、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观摩沙湖项目,感受智能建造魅力
当日下午,与会人员来到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屋项目现场,参观智能展厅、云端建造工厂、建筑机器人及楼层工序样板、安全体验中心、质量样板展示区、低碳光伏电板等展区。项目现场展现智能建造、科技强安、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应用成果,观摩人员身临其境体验科技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切实感受到智能建造的魅力。
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屋项目是深圳市首个云端建造工厂及建筑机器人系统化应用项目,由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联合中建一局和中建四局两大建筑行业巨头建设。据坪山人才安居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期间,三方成立智能建造课题小组,研究机器人施工六大关键课题,采用“8+9+N”机器人探索应用模式,运用云端建造工厂、无人机和AI高位摄像头、光伏等高新技术和绿色低碳措施,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创新做出有重要价值的实践。
观摩现场,由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始终处于“C位”。该装备通过轻量化、标准化创新,成为适用于装配式保障房结构施工的轻量化施工作业集成平台(云端建造工厂),平台重量在300吨以内,设备周转率90%以上,能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品质,也为后续类似项目云端建造工厂实施提供经验数据。
在室内,与会专家学者详细观摩了地平研磨机器人、墙面处理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的应用。项目根据工程精益建造立体穿插模型,分四个阶段立体配置机器人,按照地坪与项目契合度及技术成熟度计划配置8款大面应用机器人、9款点状应用机器人以及多款探索试用机器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管理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
同时,项目每日使用无人机定点对工地现场进行拍摄,利用AI算法制作无人机巡查日报,为现场进度和安全管控提供数据。在施工场地和塔楼屋顶,项目已经安装或计划设置光伏发电设施,在建筑建设和运营期间实现绿色减碳。
据悉,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屋项目位于坪山区碧岭街道振碧路同黄竹坑路交汇处,建设用地面积为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智能建造施工工艺及精益建造管理体系,配置智慧系统、科技安保相关智能化设施,致力于打造深圳市生态智能建造保障性住屋的范本。
【撰文】李嘉耀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