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广西南宁被调侃改名“慧泊市”,是一个糟糕的经济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广西首府南宁化身“慧泊市”冲上热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广西慧泊市”突然上了热搜,这让不少网友感到一头雾水,广西什么时候多出来一个“慧泊市”?其实这是一种调侃的说法,具体原因和南宁市的停车费有关。

市民反映,南宁的大街小巷,只要能划车位的地方,都划上了车位,统一归慧泊停车场有限公司管理。

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昂的停车收费问题。

有网友可能纳闷,城泊停个车,能收多少钱?

根据南宁慧泊停车场有限公司的收费标准,这价钱贵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图片来源:网络

有网友算了一下,从早上7:30停到晚上9点,预计花费102元钱。

图片来源:网络

一天光停车就要上百块,对普通老百姓来讲,简直抢钱。

当地网友晒的停车收费记录,大几十块钱的很普遍。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和朋友吃个饭,车停在路边,第二天去取车,结果停车费接近200块钱。

这么大的费用,而且每天都要缴纳,实在负担不起,于是很多人不再缴停车费。

据慧泊停车公众号公布的信息,停车费欠款最多的高达六万多元。

图片来源:网络

有网友吐槽,在南宁买得起车,买得起油,停不起车。

有人建议说,去别处停不就行了。

确实可以去别处停,但南宁市区的停车位,几乎都是慧泊家的。

据媒体报道,慧泊公司共有道路路内机动车停车位30535个,停车带36908米,公共停车场2个,公交集团停车场30个。

目前划出的车位,很大部分占的非机动车道,逼的非机动车跟机动车去抢车道。

图片来源:网络

更离谱的是,很多停车位是沿着大马路划过去的,一直划到红绿灯路口。

更更离谱的是,连公园、体育场等公益性质的停车位也要进行收费。

哪怕你决定不开车,骑电动车、自行车上下班,照样逃不过。

因为慧泊公司还有非机动车保管点82处。

图片来源:网络

不管你是开车,还是骑电动、摩托、自行车,停了就得交钱,而且不是小钱。

更夸张的是,宝宝车、助力推车、板车、轮椅,照样收费。

把一个城市变成一个停车场,南宁走在全国的前面。

面对越来越多的市民不缴停车费,慧泊公司也是绞尽脑汁。

2023年5月8日,慧泊公司和南宁青秀区法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执行+智慧停车”执行联动机制。

图片来源:网络

明面上看,两者合作,是慧泊通过停车定位的技术优势,帮助法院解决老赖执行难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但聪明的网友一眼看穿,慧泊停车和法院合作,主要盯着的还是停车不缴费的老赖。

你不怕停车公司,总得怕法院吧,这一招确实秒。

这么一搞,与慧泊公司联手,青秀区法院必然生意兴隆,估计会成为全国最富的法院。

还好事情发酵后,立刻引起了舆论关注,相关高层介入。

广西高院判定:

青秀区法院与特定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不符合公平公正原则,责令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公司解除《合作备忘录》。

南宁市委决定:

对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会,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梁芳燕,南宁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玄,南宁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赖洪,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郭智华等5人予以停职检查。

图片来源:见图

广西高院的通报中提到了两个关键点耐人寻味,一个是特定企业,一个是公平公正原则

司法部门面对的是社会公众,不为特定个体服务。

一旦司法部门和企业走得太近,将可能影响法院的判决,有可能让法律失去公平公正。

废除协议,停职5人,也算是悬崖勒马。

但高昂停车费的问题,如何解决?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因果逻辑清晰,过程梳理有依有据,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及时出手进行了整治和调整,但是停车费和模式的关键问题,目前依然存在。

南宁(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深度分析:这一次的舆论热点事件,关键问题是什么?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个热点事件里面,有一个关键过程细节:

司法部门是国家公器,以守护公平正义为天职,不是私人工具。

但是这个原则,在南宁市这次的热点事件里面,遭到了践踏和破坏。

停车属于城市基本服务,这个城市基本服务,已经通过土地出让金,城建费等方式收取了。

且我国是人民做主的国家,城市服务人民,而非视人民为简单的客户。

哪一个部门主管审批,是谁授权慧泊垄断性地划停车位收费的权利?

更夸张的是,法院竟然和企业联合起来收停车费,这不仅是“法治意识不强、履职不当”的问题。

通过股权透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南宁慧泊就是由南宁国资委间接100%控股的一家子公司。

所以南宁慧泊是非常纯正的一家国有企业,估计这也是他们能够坐拥大量停车资源的重要原因。

而市政道路属于一种公共资源,由政府进行建设和管理,所以南宁国资委旗下的慧泊停车将市政道路划出来做停车位,这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那么问题来了,路边划出来的停车位到底属不属于公共车位?南宁慧泊停车定价是否偏高?跟其他城市对比,这个停车费属于什么样的水平?

图片来源:天眼查

国企做生意无可厚非,甚至垄断经营也可以理解,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5月8日,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与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再度引发争议。官方解释大致意思是便于法院对查封的车辆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法院撑腰呗,震慑一下不交费的车主,这怎么看怎么像是收保护费的既视感,关键是老百姓停个车,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吗?

地方法院竟然会和企业公开合作,追缴停车费,这个事情就太过了。

怎么?官商结合,敢情南宁这个城市是你们家的呗?这是非常严肃的权力红线突破事件,遭遇雷霆一击,毫不以外:

图片来源:网络

客观来说,放在2023年的当下,敢这么明目张胆,公器私用,搞横征暴敛这一套,绝对是昏招。

眼看汹汹的舆情难以控制,市委市政府只能出来灭火,叫停了所谓是合作,认定这个法院和停车公司的所谓合作属于违规,这就对了吗?薅羊毛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无所顾忌吧?

图片来源:网络

本来应该是公平公正的法院,却给企业充当私人讨债公司的角色,用公权力给企业服务,百姓的愤怒厌恶值达到了顶峰。

而造成这样荒唐事件的背景,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信号,就是地方债务的压力:

慧泊公司其实是南宁市地方国企,类似于地方平台公司,属于市属国有资本。

由于土地财政枯竭,南宁地方企图用这个收费项目向银行贷款72亿,用于南宁市的开发建设和城市运营。

慧泊公司用公司业务成功质押了25年的经营权,并以此为抵押,获得了高达72亿的贷款!这筹码真是玩得太大了吧?

说白了,这就是管理权力和资本的置换。

此行为系让有车者分担城建费用,与让购房者通过交纳土地出让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异曲同工。
其实,这个天价停车费事件背后的一个诱因就是地方债,前些年全国各地的轰轰烈烈是造城运动,拆了建,建了拆,盲目扩张,无序扩张,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而地方上成立的所谓城投公司,举债发展,透支本地是物力财力,为地方财政捅下的都是天大的窟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更多未知的故事。

通过不断的挖掘和探索,才能揭开那些被掩盖的事迹。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基于信号和现实背景,很多地方的经济管理,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分析,其实逻辑非常清晰:

很多城市和地方上的如意算盘是,只管举债发展,把造城运动搞的轰轰烈烈,出来政绩了,主政领导面子上好看,可以在官场更进一步,搞不好,就拍屁股走人,留下继任者来补窟窿,或者指望债多不愁,然后靠中央转移支付来填坑。

但是,2023年,国家态度明确,公开发话,谁的孩子谁抱走,谁戳的窟窿谁来补,中央不管。

这可就发了愁了,怎么办?由于过度的透支地方的财力,大部分地方财政都无力支付巨额的银行债务,甚至有些地方一年的财政收入伤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怎么办?

怎么办?薅羊毛呗!于是各地薅羊毛的办法就五花八门起来,各种收费手段花样翻新,收费项目增多,收费金额也成倍增长。

这个所谓的停车项目合作备忘录,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一个怪胎,本来想着换个说法创收,把责任推给停车场,出事情了,民愤极大了,就让停车场出来背这个锅,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的,就是公器私用,拉着公检法单位来搞创收,把法院扯了进来,这就是很严重的权力为资本服务的重大错误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虽然是一个偶发事件,但是,其背后映射出来的地方债问题才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必须重视,必须规范地方的收费问题,以防地方上为了搞钱乱收费,乱罚款,也要防止地方相关部门与一些收费企业勾结做出坑害老百姓的事儿来。

无独有偶,南宁不是孤例,同样是2023年5月,河南一辆车因为违规行驶而被罚款高达27.5万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许多人对这一处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当地工作人员却表示这是由于财政紧缩,该罚必须罚。

图片来源:网络

事情不复杂,逻辑其实和广西南宁同出一辙。

看清主线,才能看准趋势: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从去年开始成为国家决策者极为重视的问题了

自从2022年11月以来,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破净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投债是理财重仓的资产。2022年以来,各地经济下滑加剧,财政表现不佳,那些负面舆论不断且有非标瑕疵的区域城投债券,就成为各大基金机构集体抛售的众矢之的。

近10年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驱动力的城投债规模也在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3.23万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3.87万亿元。不止如此,由地方政府提供担保并承担责任的各类隐性债务也早在2014年之前就开始蔓延,虽然历经10年清理整顿,但截至目前仍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点。近期贵州、山东等地相继爆出城投债违约事件,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再次敲响警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地方债规模不断扩大,偿债压力明显增加,但目前尚未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地方城投为主的隐性债务由于其形式和融资手段多元,债务结构复杂,融资成本较高,风险明显高于显性债务。近年来爆出的违约事件多集中在城投企业非标融资,涉及省份包括贵州、陕西、内蒙古、甘肃、云南、湖南、河南、天津、吉林、四川等省份。

国家在2023年年初就明确了态度,那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失去了土地财政的支撑,也失去了国家转移支付的填坑托底保证,怎么办?

不想债务违约爆雷,就得积极创收,而过去长期轻松钱(土地财政)来得又快又多,一下子调速换挡,效率挤压之下,动作变形,在所难免。

罚款也好,停车费也好,其实本质都是地方收入,都可以看作税收。

收税无可厚非,但是,横征暴敛,就是大事了。

图片来源:网络

地方债务压力之下,类似于以上的事件和动向增加,是必然趋势。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财政部也多次表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这就意味着中央政府不会直接出手接盘,但在政策上给予了明确引导,地方政府需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探索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市场化实施路径。

很现实的一个结论:接下来,就要看各地政府对于债务处置和消化的水平表现了。

五个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这是挑战,也是考验。

当然,也有不错的案例:

在债务化解方式上,各地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化解债务。例如江苏、江西和陕西等地建立信用保障基金和风险补偿资金;广州、河南、青海等地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从专项债项目净收益中提取;江苏、广东、重庆、浙江等地通过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合作,筹措资金,推动金融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路是人选的,结果也是人选的。

接下来,地方管理和经济,和债务的博弈,必然成为2023年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主线。

还是那句话,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老百姓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吃相好不好看,很关键,地方管理水平到底如何,接下来,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公器私用,为创收服务,是一个绝对值得警惕的风险信号


经济越是有压力的艰难阶段,越是容易乱象丛生。

综观慧泊停车以及全国越来越多出现的类似事件,涉嫌垄断经营只是表面现象,由此暴露的深层问题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调配公共资源,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本应服务的人群。

只有坚持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公共服务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经济效益作为价值取向。

公众资源私有化,民生程度萎缩,这并不利国家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时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与权衡,以免出现社会动荡,影响国家发展。

希望政府与国企能聆听民声,理性引导,真正想老百姓着想。不要成为打压民间的帮凶,这需要睿智与担当。

化解地方债是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牺牲老百姓利益,一切措施都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以防权力的滥用。

系列事件不只是一个收费问题那么简单。

它反映出政府在公共资源管理、国企监管、民生保障等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暴露出来,引发热议,舆论发酵,其实是好事。

看得见的风险不是危险,看不见的暗流,才是要命的。

经济社会,权力和资本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非常敏感,也极其关键。

这事儿虽然老百姓说不上什么话,但是这次事件国家和管理给出的回应和处理值得认可。

看见一只蟑螂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蟑螂了。

中国经济这一轮复苏和持续发展进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重视的风险,还有监管的警惕,任重而道远。


以上,就是对广西南宁最新的热点事件,进行的专题梳理和深入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i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