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南方周末记者韩谦/图)
2024年以来,跨省趋利性执法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被形象地称之为“远洋捕捞”。即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对此作出回应。该法规定:禁止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禁止为经济利益等目的滥用职权实施异地执法。
2025年5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司法部副部长王振江特别提到,对上述实践中较为突出,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法律明确作出禁止性规定,申明法律的原则和底线,增强刚性约束”。
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4年2月首次披露正在起草,到最后出台,用时仅15个月。这部法律一共9章78条,对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获取投融资支持及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将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条例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中,用了13条的篇幅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经营自主权等权益作了规定。
该法明确:办理案件应当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生产经营活动未违反刑法规定的,不以犯罪论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办理案件需要异地执法的,应当遵守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对违规实施异地执法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乱象,法律作了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处理机制、涉企行政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
王振江介绍,司法部将推行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专家学者、律师、新闻工作者等参与监督。此外,还将研究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条例,针对行政执法中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监督程序和责任体系。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针对“远洋捕捞”问题,司法系统动作频频。3月末,最高检、最高法先后专门召开会议,在检察院、法院系统内部署开展相关专项行动,监督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
此外,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公安机关跨省涉企犯罪案件管辖规定》已于3月份内部印发,旨在规范跨省涉企犯罪案件管辖、有效防范部分地方的逐利执法问题。公开信息显示,近期以来地方公安系统围绕公安部最新制定的这份规定已组织开展学习和落实。
26处强调“公平”“平等”
“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在整个法律条文中,关于‘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总共有26处。”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瑞贺说。
他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强调了依法保障民营经济组织与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各类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在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非禁即入”;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方面,规定了国家保障民营经济组织依法平等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数据、土地等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发言中提到了两个数据:2025年1-4月,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一亿元以下的项目,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超过80%。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已经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目前有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经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支持民营企业的资金占比超过80%,2025年还将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项目。
郑备还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在近日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进一步缩短。下一步,民营企业如果遇到准入壁垒问题,可以登录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关专栏反映。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编 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