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市场消息称,4月起,多家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确实有部分银行开始上调相关产品利率,并停止相关优惠。
然而,此前消费贷产品低利率引发的一众乱象却不容忽视。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利率上调”“提前提款”“套利玩法”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调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资金空转套利,推动消费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此外,部分银行为完成存贷款双指标而主动让利的行为也引发争议。业内专家指出,虽然减费让利策略短期内有助于刺激需求,但长期来看需关注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确保释放的额度真正惠及有需要的消费者。
调整
有银行产品利率已回调至3.4%
消费贷利率紧急回调?记者通过搜索社交平台发现有许多网友已经开始对此事件进行热议。
“刚接到客户经理电话,说4月1日之后利率可能会上调,让我赶紧提款。”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这条评论发出后引发了不少讨论,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收到了类似通知。
也有网友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评论区透露:“接到通知,要求撤回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宣传。4月1日起,消费贷利率均会调整到3%,目前已停止发放优惠券。”
为此,南都湾财社记者向某国有行内部工作人员求证后,得到的回复是:“确实有这个说法,但目前暂未下达明确的文件规定。”
记者调查发现,已有部分银行开始调整相关产品利率。例如,宁波银行的“宁来花”利率从2.68%上调至3%;兴业银行的“兴闪贷”利率上调至3.75%;招商银行的“闪电贷”最低利率从2.58%上调至3.4%等。
银行
推出“2字头”利率,是“亏本赚吆喝”
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市场掀起一轮轮“价格战”,在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背景下,银行机构纷纷通过降低利率、提高额度等方式发力消费金融业务,其中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透露,此前推出“2字头”利率的消费贷大多为银行的“让利政策”,在此背景下许多银行是“亏本赚吆喝”。
上述国有行工作人员对南都湾财社记者坦言:“一般这种低利率的消费贷都是‘倒贴钱’,甚至佣金都不够贴的,单纯冲个‘开门红’。”
平安证券点评称,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3%以下消费贷利率产品,低利率产品冲量不符合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的要求。本次利率的上调,一方面可以降低潜在信贷空转导致的资产质量风险,另一方面缓解当前行业内卷式竞争,推动消费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乱象
消费贷款用于住屋装修购车
有用户却转账偿还其他贷款
那么,紧急回调的背后有哪些原因?上述国有行内部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本次利率上调的原因与行业自律有关。此前,部分用户利用消费贷的低利率申请借款后,将资金存入其他银行赚取利息差或用于偿还其他贷款。
基于这一现象,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确实有不少相关的“经验贴”,网友们甚至纷纷“支招”,分享取现还贷的“新玩法”。
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下款后一次性取出大额现金,然后找朋友帮忙‘分流’,多转几次,就可以还贷款。”
根据现行监管规定,消费贷资金不得用于购买理财、股票、房产、偿还住屋抵押贷款、置换存量商业性个人住屋贷款、风险投资等用途。此外,贷款资金也不得在本人账户间进行转账。
多家银行也曾在公告中明确消费贷用途。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官网就明确指出,个人消费贷款可用于住屋装修、购车、购买耐用消费品等。
一般来说,银行会进行贷后监控,如果出现违规使用且涉及民事行为时,银行可能要求客户对银行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本金、利息及追偿费用,也有可能停止发放或提前收回贷款。
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个人信用评分受损,违规行为被金融机构记录并报送至征信系统,导致未来融资难度显著增加,甚至是被列入银行“黑名单”限制金融行为。情节严重时,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或贷款诈骗罪。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从短期来看,消费贷额度上限扩容对促消费可能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增加消费市场的活跃度。长期来看,需要关注消费贷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防止资金被挪用。银行也应灵活加强风险控制,让释放额度真正惠及有需要的消费者。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 实习生 何蕴怡
制图:黄亚岚(腾讯元宝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