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商界一则消息引爆全球财经圈——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集团宣布与美国金融巨头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了一项"天价"协议。这笔总值高达227.65亿美元的大单,让李嘉诚的和记港口"瘦身"不少,一口气甩掉了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港口资产。
这笔交易的规模确实不小——扣除50亿美元的债务后,净值仍有177.65亿美元。具体来看,长实集团把和记港口集团80%的"家当"都装进了这个大礼包,涵盖了分布在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共计199个泊位。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大甩卖"还包括了巴拿马港口公司90%的股权,这可是掌控着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金钥匙"。
不过,李嘉诚家族也没完全退出港口江湖,而是精明地保留了中国内地、香港和深圳的港口资产。这些留下的"家底"包括盐田国际和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香饽饽"。长和公司高层对外表态称,这纯粹是商业决策,没有其他考量。
巴拿马运河这条"水上高速公路"自1914年开通以来,一直是全球航运中的"大动脉"。它巧妙地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成为国际贸易中无法绕开的关键咽喉。这条人工开凿的水道,让船只不必绕行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省下了近1万公里的航程,堪称航运界的"捷径王"。
从数据上看,巴拿马运河的"流量"相当惊人。每年约有1.5万艘各类船只在此穿梭往返,承载着总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的货物。美国是这条水道的"铁杆用户",大约40%的美国货运船只选择走这条航线,运输的货物五花八门,从金属、矿产、原油到成品油、谷物和各类化学品应有尽有。有趣的是,通过这条航道的货物中,三分之二都与美国有关,不是从美国出发,就是前往美国。排在美国之后的"常客"是中国和日本,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大使用国的位置。
从历史角度看,巴拿马运河最初是由美国人一手打造的。从1914年通航到1999年,整整85年间,美国牢牢掌控着这条战略水道的管理权和运营权。直到1999年,经过长达20多年的马拉松式谈判,美国才将巴拿马运河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移交给了巴拿马政府。此举在当时引发不少争议,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将巴拿马运河"拱手相让"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重大失策",尤其对巴拿马向美国货船收取的"天价"通行费更是耿耿于怀。
李嘉诚与巴拿马运河的"姻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归中国的那一年,李嘉诚麾下的和记港口集团抓住机遇,与巴拿马政府签下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大单——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港口的25年经营权。这两个港口分别是太平洋一侧的巴尔博亚港和大西洋一侧的克里斯托瓦尔港,相当于一手掌握了这条国际航运大动脉的"进出口"。
这份合约到了2021年眼看就要到期,和记港口并没有放弃这块"肥肉",而是顺利地与巴拿马政府续签了新的25年合约,将经营权一直延长到2047年。当时,和记港口对全球航运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公司高管还曾公开表示计划进一步扩建这两个港口,以应对预期会增加的货运量。
然而,风云突变。2024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重返白宫,他对巴拿马运河的态度可谓"野心勃勃"。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将巴拿马运河交还给巴拿马是美国的一个"愚蠢决定"。他不仅对此耿耿于怀,还把巴拿马运河列为必须"夺回"的战略要地。
虽然和记港口方面坚称此次交易纯属商业考量,与政治因素无关,但特朗普的举动却将这笔交易推向了聚光灯下。在3月4日的国情咨文演讲中,特朗普几乎是以"战利品"的姿态宣布了这项交易:"我的政府将重新掌控巴拿马运河,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就在今天,一家美国大公司宣布,他们将收购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这番表态无疑为这笔原本就备受瞩目的商业交易又添加了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
李嘉诚在港口领域的征程堪称一部商业传奇。这位香港"超人"的港口版图扩张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1969年至1972年间,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收购了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股份,这是他在港口行业的第一步棋,也是日后港口帝国的起点。
进入80年代,李嘉诚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在香港市场"深耕细作"。这一时期,和记成功拿下了葵青货柜码头的全部运营权,这一步棋让李嘉诚在香港的港口业务中确立了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成为香港港口业务的"一哥"。
到了90年代,李嘉诚的眼光开始越过海洋,向全球扩张。和记港口如同出海的航船,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先后将触角伸向英国、荷兰鹿特丹、墨西哥等地的重要码头。1997年拿下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经营权,更是这一全球扩张战略中的点睛之笔,让和记港口在这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关键水道上占据了有利位置。
步入21世纪,和记港口的全球扩张计划结出了累累硕果。到2005年,和记港口已在全球20个国家运营45个码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港口运营商,其规模和影响力令业界瞩目。
2006年,李嘉诚在全球港口业务达到顶峰时做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决定——以44亿美元的价格将和记港口20%的股份卖给了新加坡PSA国际港务集团。这笔交易不仅为李嘉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将和记港口的估值推高至220亿美元,展示了李嘉诚出色的商业眼光和时机把握能力。
2011年,李嘉诚又有了新动作。和记港口将旗下的中国南方港口资产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成立和记港口信托。这次IPO筹集了54.5亿美元资金,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IPO之一,再次证明了李嘉诚在资本运作方面的过人智慧。
和记港口在全球航运版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其具体经营状况如何呢?从长实集团的财务数据中可以窥见一斑。
2023年,长实集团的总营收达到了4616亿港元的规模。在这庞大的收入中,港口和港口相关服务业务贡献了415亿港元,占比约9%。这个比例虽然不算高,但考虑到港口业务的稳定性和战略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体到和记旗下单独上市的和记港口信托(HPH Trust)——主要负责运营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港口业务,其近期表现则呈现了一些隐忧。根据2024年的年报显示,和记港口信托的收入为116亿港元,同比增长了8.8%,这一增长数字看起来相当不错。
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其盈利能力时,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2024年和记港口信托的运营利润为33亿港元,同比大跌41%;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仅有2.3亿港元,相比去年锐减了惊人的79%。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尽管收入有所增长,但和记港口信托的整体经营业绩正面临严峻挑战。
这种利润大幅下滑的局面,或许也是李嘉诚决定"断腕"出售全球港口资产的原因之一。后疫情时代的全球航运市场波动剧烈,港口业务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售非核心市场的资产,保留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核心港口业务,从商业角度看确实是一步明智之举。
这笔227亿美元的大交易,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企业资产转让,它的意义和影响可谓多重且深远。
首先,这标志着李嘉诚家族在全球港口领域半个多世纪拼搏扩张的篇章正式画上句号。从六七十年代在香港起步,到九十年代大举出海,再到21世纪初成为全球最大港口运营商,李嘉诚的港口帝国走过了一条令人瞩目的发展道路。如今,这位商界"老狐狸"选择了聚焦国内市场,这一战略调整反映了他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敏锐洞察。
从估值角度看,这次交易也颇有看点。和记港口当前的估值较2006年增长了约30%,年化增长率约为1.37%。这一增长率虽然不算惊艳,但在全球航运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能保持稳定增长,也算是难能可贵。特别是考虑到全球经历了疫情冲击以及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而,这笔交易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鲜明的地缘政治色彩。特朗普政府将其视为"夺回"巴拿马运河战略要地的重要举措,甚至在国情咨文中以成就的姿态进行了宣告。这一表态无疑给这次本应是纯商业性质的交易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对全球关键航运节点的战略考量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全球航运格局而言,这次交易可能预示着新一轮的调整和重组。当美国资本接手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未来这条国际航运大动脉的运营模式、收费标准乃至通行规则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不仅关系到美国自身的贸易利益,也将对中国、日本等主要使用国产生深远影响。
总的来看,这笔交易既是一次重大的商业行为,也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一家企业的命运,也可能对国际航运秩序产生长期影响。正如商场如战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商业决策与政治考量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