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占据广州优质区位,项目资产优秀且稀缺,三年规划明确当年分红不低于60%

2024年04月28日20:11:43 财经 5779

投资要点:

1、公司占据广州优质资产,实控人背景保障续约

2、当前焚烧产能利用率71%

3、生物质:占据广州42%产能,与垃圾焚烧业务协同良好

4、公司三年规划明确当年分红不低于60%

5、盈利预测


永兴股份(601033)


一、公司占据广州优质资产,实控人背景保障续约

永兴股份是广州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唯一投资和运营主体,公司控股垃圾焚烧产能3.2万吨/天,其中超过3万吨/天产能均位于广州市,占比约94%。公司卡位广州优质区位,为公司带来多方面优势:1)单体规模大(约2300吨/天),处理费高,经济效益好。2)广州垃圾热值高,公司吨垃圾上网电量达445度。3)公司回款更有保障,现金流更好。4)人口持续稳定流入,为公司带来稳定垃圾来源。


公司主要业务模式为bot及政府采购,鉴于公司是广州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唯一投资和运营主体,且实控人为广州市政府,公司业务续约更有保障。控股股东拥有广州市收运一体化业务,有助公司更好的在区域内调配垃圾资源,更好发挥项目的处理能力和提升项目经济性。


二、当前焚烧产能利用率71%

2023年公司产能利用率约为71%,公司积极拓宽存量垃圾、工业固废来源,提高产能利用率。十四五期间,公司新增焚烧处理能力1.60万吨/日,预计将为公司带来1.20万吨/日产能。


陈腐垃圾具有渣量大、灰分高、热值低的特点,通过筛分预处理后可进入焚烧厂掺烧。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活垃圾堆存量(主要为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已超80亿吨,占地面积5亿平方米。目前广州待开挖陈腐垃圾存量近8000万吨,政府已启动相关开挖规划,2023年公司掺烧陈腐垃圾65万吨。与此同时,公司广州项目可掺烧30%工业固废,同时拓展市政污泥,以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此外,公司还通过并购、托管、供热等多维度提升垃圾焚烧主业。


公司占据广州优质区位,项目资产优秀且稀缺,三年规划明确当年分红不低于60% - 天天要闻


三、生物质:占据广州42%产能,与垃圾焚烧业务协同良好

公司生物质处理主要为餐厨垃圾,同时处理死禽畜和粪便等生物质废弃物。公司当前拥有生物质处理厂4座,产能2590吨/天,占广州产能的42%。2023年公司生物质项目处理垃圾61.95万吨,同比增长92.93%。


未来公司将围绕主业,通过“产业+资本”方式不断向清洁能源生产配套业务上下游产业延伸,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利用产业链成本及规模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未来公司将积极开拓上游行业,向下游拓展生物柴油加工厂、碳交易等新业务,形成区域用能产业集群。


公司占据广州优质区位,项目资产优秀且稀缺,三年规划明确当年分红不低于60% - 天天要闻


四、公司三年规划明确当年分红不低于60%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35.36亿元,归母净利润7.35亿元,yoy分别为+7%,+3%。公司近两年毛利率维持在41-45%左右,净利率维持在21%左右。随着新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逐步投产运营,公司垃圾处理量持续增加,规模效益逐渐体现。


根据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2023-2025年度利润分配规划的议案》,公司2023-2025年度单一年度利润分配总额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60%。2023年公司dps为0.52元,当年分红率约64%。


五、盈利预测

申万宏源证券预计公司20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0/10.88/13.11亿元,yoy为24%、20%、21%,当前市值对应公司2024-26pe为14/12/10倍。参照2024年可比公司平均估值水平18倍,综合考虑公司广州垃圾焚烧资产稀缺性、公司成长性及公司承诺60%高分红背景(公司2023年股息率约为3.6%,预计2024年约为4.46%),给予公司2024年18倍估值,目标市值164亿元,相比最新市值具有26%上涨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增产能无法充分消化的风险、李坑一厂收入下降风险、公司项目协议到期后不能续期的风险、国补退坡与竞价风险。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华电能源2024年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仍陷亏损泥潭 - 天天要闻

华电能源2024年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仍陷亏损泥潭

2025年5月5日,华电能源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81.51亿元,同比下降3.68%;归属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81.93%,成功扭亏为盈。然而,扣非净利润仍为-1.497亿元,尽管同比增长69.92%,但亏损问题依然严峻。华电能源作为一家以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为主的企业,近年来在能源保供、提质增效和...
国脉科技2024年净利润飙升61.41%,但毛利润下滑引关注 - 天天要闻

国脉科技2024年净利润飙升61.41%,但毛利润下滑引关注

2025年5月4日,国脉科技发布了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3.15%;归属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61.41%,创历史新高。然而,毛利润从2023年的2.52亿元下降至2.17亿元,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尽管净利润表现亮眼,但毛利润的下滑值得警惕。净利润创新高,但毛利润下滑2024年...
德龙汇能2024年业绩大幅回升,净利润扭亏为盈 - 天天要闻

德龙汇能2024年业绩大幅回升,净利润扭亏为盈

2025年5月4日,德龙汇能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17.37亿元,同比增长8.53%;归属净利润为0.19亿元,同比增长107.89%,成功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为1129.93万元,同比增长104.54%。公司通过深耕城市燃气业务,拓展新能源领域,实现了业绩的显著增长。城市燃气业务稳步扩张德龙汇能的核心业务城市燃气...
东方环宇2024年营收增长20%,净利润微增0.04%,天然气销售成亮点 - 天天要闻

东方环宇2024年营收增长20%,净利润微增0.04%,天然气销售成亮点

2025年5月4日,东方环宇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44亿元,同比增长20.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7亿元,同比微增0.0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2亿元,同比增长2.13%。尽管营收增长显著,但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面临挑战。营收增长显著,但...
诺邦股份2024年财报:高端产品与品牌战略双轮驱动,净利润增长15.22% - 天天要闻

诺邦股份2024年财报:高端产品与品牌战略双轮驱动,净利润增长15.22%

5月5日,诺邦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37亿元,同比增长16.8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0.95亿元,同比增长15.22%。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诺邦股份通过高端产品开发和品牌战略,成功避开了行业内的价格战,实现了稳健增长。然而,尽管整体表现亮眼,公司在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
山西焦化2024年财报:营收利润双降,焦炭市场低迷拖累业绩 - 天天要闻

山西焦化2024年财报:营收利润双降,焦炭市场低迷拖累业绩

2025年5月5日,山西焦化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5.07亿元,同比下降14.20%;归属净利润2.63亿元,同比骤降79.37%。扣非净利润为2.39亿元,同比下降81.24%。尽管公司在安全生产、环保管控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焦炭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滑等因素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经营现金流净额更是录得-20.67亿元,凸显公司...
胜通能源2024年财报:营收增长但净利润持续亏损,LNG业务面临挑战 - 天天要闻

胜通能源2024年财报:营收增长但净利润持续亏损,LNG业务面临挑战

2025年5月4日,胜通能源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总收入为53.48亿元,同比增长11.32%;毛利润为3116.26万元,较上一年度扭亏为盈;归属净利润为-1700万元,同比减少亏损57.29%;扣非净利润为-1795.09万元,同比减少亏损60.68%。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公司仍处于净亏损状态,且净利润的滚动环比增长率为-144..
宝兰德2024年财报:营收下滑7.18%,净利润暴跌504.43% - 天天要闻

宝兰德2024年财报:营收下滑7.18%,净利润暴跌504.43%

2025年5月4日,宝兰德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2.83亿元,同比下降7.18%;归属净利润为-0.59亿元,同比暴跌504.43%。尽管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整体业绩表现令人担忧,尤其是净利润的持续下滑,暴露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上的严重问题。营收与利润双降,盈利能力堪忧宝...
美关税政策搞乱自家企业 多家美国公司暂停发布盈利预测 - 天天要闻

美关税政策搞乱自家企业 多家美国公司暂停发布盈利预测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当地时间5月4日报道,由于美国近期关税政策反复无常,全球多家大型车企推迟或暂停发布盈利预测。报道称,车企巨头斯泰兰蒂斯集团4月30日发布报告表示,由于“不断变化的”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该集团暂停发布2025年的盈利增长预
螺纹钢 | 需求旺季尾声将至,螺纹钢价格震荡承压前行 - 天天要闻

螺纹钢 | 需求旺季尾声将至,螺纹钢价格震荡承压前行

板块导读观察上周黑色系列市场行情,供应端持续宽松态势明显,钢厂开工率延续上升趋势,铁水产量创出新高,反映出生产端保持强劲动能,整个黑色系列走势较弱,需重点关注减产政策的落地情况以及需求端的实际变化程度,这两大因素将决定市场的运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