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赚钱了

2024年04月17日20:35:32 财经 1133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这两年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盈利了。


比如爱奇艺快手拼多多,近两年都实现了盈利。


最近再次冲刺港股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去年也赚了2个多亿。


赚钱当然是好现象,但也得分情况:


要是公司发展确实好,“凭实力”赚钱,那是再好不过了。但不少公司赚钱,其实是靠降本增效,“省”出来的。


互联网大厂有用人多、福利好两大特点。降本策略下,食堂少上一道菜,洗手间少放几卷卫生纸,一年可能就省出了几个亿。


要是再搭配下减员,成本下降那就是肉眼可见。


仔细梳理互联网公司的招股书、财报就能发现,这两年,不少公司把降本增效的第一刀,落在了人员上。


像喜马拉雅这样的中型互联网公司,减员幅度甚至接近40%。


01

喜马拉雅:两年减员近40%


上市困难户”喜马拉雅最近又递交了招股书。


从2021年开始,喜马拉雅先后尝试了美股、港股,都没能成功。4月12日,公司再次递交港股IPO申请。


和前几次最大的不同是,这次喜马拉雅已经开始赚钱了。


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别看只有区区2个多亿的利润,这已经是喜马拉雅成立十多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经调整后盈利。


这其中,降本功不可没。


喜马拉雅降本有多狠?首先看销售及营销开支。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2023年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只有20.7亿元,比2021年少了近6个亿。这是帮助喜马拉雅盈利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减员。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雇员2637名,比2019年的2660名还少。


和2021年的4342名相比,喜马拉雅全职员工减少了39.3%,和2022年的2883名比,喜马拉雅员工也减少了8.5%。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和2021年相比,喜马拉雅裁掉了32%的销售、技术及研发,近40%的内容制作、内容运营,56%的内容审核,60%的客服。


这一刀不可谓不狠。


去年12月,喜马拉雅传出了裁员30%的消息。喜马拉雅当时辟谣,只是正常人员汰换,目前公司仍在正常招聘。


现在来看,喜马拉雅确实没说谎,因为公司的大幅减员在2022年就已经发生了……


人少了,工资也就不用发那么多了。2023年,喜马拉雅给员工发放的工资、薪金及花红约10亿元,比2021年省了近2个亿。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当然,为了实现盈利,喜马拉雅还不只是减员这么简单,连高管的薪酬也降了不少。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2023年,喜马拉雅包括创始人余建军在内的三位董事,领导的薪金、工资及花红,比2022年少了近一半。余建军本人降薪过半。


看完这些数据,再重新审视下喜马拉雅2亿多的净利润。


你可能会感叹:喜马盈利,真是不易。


02

快手:减员省了几十亿


港股上市的快手,在2023年一季度实现整体盈利。


最近公司宣布,2023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02.7亿元,进入全面盈利时代。而就在2022年,快手的年亏损还超过百亿。


快手的盈利过程,也是一个降本增效的过程。而且降本增效这四个字,曾经被快手写进了财报里。


和喜马拉雅一样,快手实现盈利的2023年,员工数量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2023年6月底,快手拥有23524名全职雇员,比2022年底少了近2000人,比2021年底少了4500人,降幅达到16%。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快手2023年全年的员工总数尚未公布。


但财报显示,2023年快手的雇员福利开支183亿元,比2022年的203亿元减少了近20亿,比2021年的219亿元,减少了36亿元。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单从这个数字来看,减员即便不是快手盈利最核心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快手曾经“阔过”。2021年一年,快手的员工就增加了6600多人。很难想象,一个短视频平台,竟然需要近3万人去运营,快干成劳动密集型了。


从2021年到2023年,快手的收入从810亿元,增长到了1135亿元,用户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路数,快手的员工可能要大幅超过3万人,甚至4万人,增加大量开支,公司的盈利可能也会变得遥遥无期。


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要盈利,减员增效,快手其实别无选择。


03

爱奇艺:员工数量连降4年


相较于喜马拉雅、快手,美股上市的长视频平台爱奇艺的盈利,更不容易。这也是公司多年降本增效的结果。


爱奇艺的员工总数在2019年就达到了巅峰:8889人。


随后的4年里,爱奇艺员工持续下降。2023年,爱奇艺的员工只有4788人,相当于2019年高峰期的一半。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爱奇艺首次实现盈利是在2022年,当年公司净利润13亿元。


在这之前的2021年,爱奇艺员工大幅下降了24%,爱奇艺的大裁员也被多家媒体曝光。


巨头们赚钱了 - 天天要闻


而2022年,爱奇艺在此前员工连续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了15%。


一年减掉的虽然只是875人,但报表里可能会多出几个亿的利润。这对盈利本就不多的爱奇艺,至关重要。


现在来看,爱奇艺的财报已经好看多了:2023年的爱奇艺,4788名员工,人均创收已经攀升至666万元,比2019年高出一倍。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曾不止一次公开提到要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除了在人员上省成本,爱奇艺也在压缩内容投入、营销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爱奇艺盈利的基础。


当然,减员,还是最为“立竿见影”的方式。


04

降本容易,增效很难


不只是喜马拉雅、快手和爱奇艺,这几年,包括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在内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奉行减员策略。


但减员也分很多种。


拿腾讯来说,2023年公司员工10.54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超过7000人。阿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的员工22.5万,较2022年一季度减少了近3万人。


显然,财大气粗的腾讯和阿里,减员并不是奔着盈利去的,更多的是希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但像喜马拉雅、爱奇艺这样盈利能力薄弱的平台,短期内的大幅减员、节支,似乎就是为了让财报稍微好看一点。


减员短期内能让财报变得好看,但要让财报“一直好看”,还得增效。


但这不容易。拿喜马拉雅来说,2022年、2023年,喜马拉雅的收入分别为60.6亿元、61.6亿元,同比仅增长3.5%、1.7%。瓶颈非常明显。


本的确是降了,增效却没有出现。而成本又不可能无限压缩,当收入停滞,降本不再可行,喜马拉雅未来的盈利,又何以为继?


爱奇艺可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这家公司过去依靠把成本压缩到了极致,成功实现了盈利。


但成本压缩的同时,爱奇艺最核心的经营指标会员规模长期停滞在1亿上下,收入规模长期在300亿元上下。


对于公司而言,目前的盈利,或许不过是一种脆弱的平衡。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有些网络审核也太离谱了,如果这也能审核过,那我也可以发! - 天天要闻

有些网络审核也太离谱了,如果这也能审核过,那我也可以发!

扭归扭,打归打,打完我们还是一对儿看着不太像是P的卖相就不太好喝的感觉实在太惨了一点如今有些网络审核也太离谱了请不要灌酒,否则后果堪忧俺的帽子威力不容小觑白子取得了碾压优势小孩哥:别闹了我都尴尬死了不要在马路上放飞气球场面似乎有点羞耻?冲着这发型也得加点工资当
中国首个AI智能化妆品无人车间正式投产 - 天天要闻

中国首个AI智能化妆品无人车间正式投产

近日,上美科技园智慧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美妆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该智慧工厂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作为中国首个AI智能化妆品无人车间,每日产能高达200万瓶,其全流程AI智能化生产体系备受瞩目。
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监控与调整,以确保目标达成? - 天天要闻

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监控与调整,以确保目标达成?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战略实施是关乎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它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长途旅行,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是目的地,而战略实施则是通往目的地的具体行程。然而,这并非是一条坦途,途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市场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技术革
AR含金量爆表,AI时代被低估的歌尔股份 - 天天要闻

AR含金量爆表,AI时代被低估的歌尔股份

2025年伊始,人工智能领域捷报频传,以DeepSeek、Manus、阿里Qwen为代表的国产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国际AI巨头如OpenAI、Anthropic、Google等也在持续创新,推出了GPT-4.5、Claude 3.7 Son
百元档全能选手:漫步者X1 Evo真无线蓝牙耳机体验 - 天天要闻

百元档全能选手:漫步者X1 Evo真无线蓝牙耳机体验

音乐是通勤、运动期间不可或缺的陪伴,目前无线耳机的种类较多,比如头戴式、耳挂式、半入耳式以及入耳式等等,但我始终偏爱半入耳式设计——它完美平衡了佩戴舒适性与环境感知能力。近期体验的漫步者X1 Evo真无线蓝牙耳机,不仅延续了半入耳式结构的先天优势,更以进阶蓝牙
价格屠夫再度出手,神舟发招,游戏本市场迎来动荡 - 天天要闻

价格屠夫再度出手,神舟发招,游戏本市场迎来动荡

众所周知,在笔记本市场上,神舟一直都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其它品牌很难再性价比上与神舟一较高下,哪怕是小米也得低头,所以,神舟旗下的笔记本电脑也是一直深受众多学生党、游戏党的喜欢,积累了大量的口碑和好评。
手机内存总是不够用?试着将微信这个功能关闭,再用一年也没问题 - 天天要闻

手机内存总是不够用?试着将微信这个功能关闭,再用一年也没问题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小巧的设备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然而,随着手机应用功能的日益丰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手机内存总是不够用。尤其是在安装了大量应用,尤其是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巨头之后,手机存储空间往往会捉襟见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