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23山西省民营企业100强”揭晓。今年榜单入围门槛达到33.11亿元,比上年(27.12亿元)提高了22.09%,实现七连涨;营收总额12262.34亿元,资产总额11500.50亿元,纳税总额730.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15.99%、47.33%。员工总数达到38.35万人,比上年增长6.26%。
从行业分布来看,共涉及24个产业门类。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位居榜首,有22家企业上榜;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各有19家。
整体来看,制造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56家企业榜上有名,营收总额同比增长12.68%至8941.24亿元,占总营收的72.92%。服务业企业有19家,比上年增加4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晋中有17家,成为入围数量最多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运城、长治各有16家,吕梁、太原各有14家,临汾9家,晋城5家,朔州4家,大同3家,忻州2家。全省11市中,仅有阳泉没有企业入围。
有31家企业跻身“百亿俱乐部”,前十强营收超过300亿元,排在6-10位的依次是潞宝集团、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公司、永泰能源集团、长治南烨集团、安泰控股集团。
去年,永泰能源营收首次突破300亿大关,同比增长30.81%至355.56亿元;净利润19.09亿元,同比增长69.30%。实现原煤产量1103.24万吨,发电量358.56亿千瓦时。
这家民营能源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煤炭、电力、石化等能源产业,形成了煤电互补的综合能源经营格局。在夯实现有煤炭与电力主业基础上,积极推进向储能领域转型,今年3月初,自主研发的首台32千瓦钒电池电堆完成制造并测试成功,一期300MW/年新一代大容量全钒液流电池及相关产品生产线和一期3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生产线已于6月开工建设,预计相关储能项目将于明年陆续投产见效,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山西建邦集团以年营收总额550.28亿元排在第5位。这家临汾企业成立于1988年,经过35年发展,已成为集采矿、炼铁、炼钢、轧材、铸造、钢材深加工等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长期以来,集团以“建业兴邦、造福社会”为指导,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努力践行公益,去年慈善投入及捐赠3379万元,累计慈善投入超过10亿元。
位列第4的晋钢集团,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集煤、焦、钢、材及余能综合循环利用和高端薄板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钢铁联合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561.72亿元,利税16亿元。
晋南钢铁集团上升1个名次。近年来,集团顺应发展大势,积极构建“钢-焦-化-氢”产业链条,已先后投运400辆氢能重卡、50辆电动装载机及60辆电动重卡,并配套建设加氢站和零碳物流平台。同时在厂内建设12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厂外建设300兆瓦光伏“新能源+储能”项目,致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位居次席的山西建龙,前身是成立于千禧年的海鑫集团,创始人李海仓曾是山西首富,03年遭遇意外后由儿子李兆会接班,可惜把主要心思放在资本运作上,结果导致企业因管理不善,负债累累,他本人至今踪迹全无。
破产重组的海鑫集团由北京建龙集团接手,2016年4月正式恢复生产,当年便实现扭亏为盈。现具备年产560万吨铁、600万吨钢、300万吨精品建材的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3年7月,累计投入200亿元,实现税金突破55亿元。
总部位于吕梁孝义的鹏飞集团,成为山西省首家营业收入破千亿的民营企业,同比大涨19.46%至1029.69亿元,位列2023山西民企100强和2023山西省民营企业制造业30强榜单“双榜首”,与此同时,连续五年入围中国民企500强榜单,继去年首次闯入百强后,今年再进4位至第92,高居煤炭行业首位。
1993年,郑鹏以贩卖面粉积攒的2.5万元购买了一个小土焦厂,这就是鹏飞集团的前身。经过7年的努力,成为当地的炼焦大户。千禧年小土焦炉被强制取缔,于是转型进入洗煤行业,进而拓展到焦化产业、上游煤炭采掘行业,成为煤、焦、化一体化企业。
六年前,鹏飞集团开始布局氢能源产业,打造氢能全产业链“链主”企业。2021年,总投资780亿元、占地11.62万亩的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开工建设,不到三年的时间,“气—站—运—车”全链条氢能现代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