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图片来源网络)
我今天的主要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绝不是取代美元霸权,人民币国际化还任重道远,绝不能不能贪功冒进,把人民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能实现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就算成功了!
一,货币的本质和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的本质之一是贸易的媒介。
货币的存在首先因为贸易的存在,没有贸易,货币是没有用的。贸易促进生产效率,摆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出现为了贸易的批量生产,批量生产才是当今社会大生产的本质。货币为货物流通服务,有了贸易才会有投资,投资只是生产的一部分。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就是为作为生产大国的中国商品服务的,我们出口的商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那么,我们进口的商品也会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俄罗斯石油卖给中国,收取一千亿的人民币,俄罗斯再用人民币购买中国汽车手机等等,或者用人民币购买第三国产品,比如用人民币购买泰国橡胶农产品等,泰国在用人民币支付中国在泰国修建高铁的费用,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意义,促进经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的本质就是经济交易的工具。其结果也是促进贸易的便利化。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人民币的信用和购买力。
二,怎样保证人民币的信用和购买力?
我们必须保持人民币的信用,必须保证国内市场中的人民币价值。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国必须保证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也就保证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信用。美元的初期的成功也在于其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目前的失败就在于其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美国没有足够的商品保证其购买力,欧盟、印度和越南等其他经济体同样难以保证制造足够的商品来保证其货币的购买力。
这本质上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商品行走世界,也需要人民币协同国际化。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三,美元霸权虽然日益衰落,但短期内美元的优势明显,特权仍然难以撼动。
美元霸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其崩溃也必然有其此消彼长的规律。
当下,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处于中心地位,流通性、稳定性不可替代,是特权货币也是霸权货币。
据SWIFT的数据显示,2023 年7 月,美元相关交易占比46%,创历史新高。欧元则跌到了历史最低24.4%,人民币相关交易为3%。
美元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虽然已从高点大幅回落,但截至2022 年底仍高达58.36%,是第二位欧元的三倍。
美元仍然是大宗商品定价、国际结算和国际投资融资中最为强势的货币。大宗商品领域,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篮子涵盖的38 种商品期货合约中,有34 种都是用美元计价,权重占比95%。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美元占比在85% 以上。在国际投融资领域,美国扬基债券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发行国际债券的首选,其统计显示,在美国债券市场发行的以美元计价债券占比超过了50%。
所以,美元的霸主地位仍会维持很长时间,目前很难有明显的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难以被其他货币替代。
三,用中国制造背书,另辟蹊径选择人民币的锚定物至关重要。
美元的已经选择了石油、铁矿石等国家大宗商品为锚定物,并取得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其他货币想取得美元短期内根本不可能。
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人民币与国内的电力挂钩的方式。也就是用国内电力市场的电力价格来稳定人民币价值。
一是我国的电力系统稳定性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我国的电力也开始了出口。特别是我国关于第四代钍基熔盐堆核电的发展也位居世界前列,可控核聚变也有望在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突破。
二是电力也算是能源大宗商品,并且是市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电价的稳定可以稳定市场的基本商品价格。用人民币在国内的信用和购买力稳定国际人民币的价值和信用。也就是中国国内人民币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其国际价值也是可信的。
三是人民币锚定电力后,有中国制造和中国商品做背书,外国人持有人民币,任何时候都可以购买到中国商品,不用担心像美元一样的绿纸顾虑。
四,人民币国际化须得循序渐进。
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开始运作,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步。人民币当前是全球第三大交易货币,伦敦金融城期待人民币能够在未来成为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伦敦金融城也将发挥自身的努力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未来将在推动中国碳金融发展、协助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等多领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尽管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情况,伦敦金融城叶雅伦表示当前发展势头良好。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高度的目的性政策导向和政策可预测性。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政策把握得非常好。
但是,我们也好冷静的观察到,目前的现实情况: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远低于其他SDR提款权货币,虽然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有较大进展,但是人民币定价权很小。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与中国进出口总值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不相符。比如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量超过42万亿元,但人民币支付只占其中的2.3%。
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也不健全,从跨境支付系统(CIPS)使用状况看,到2022年底,1300多家机构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使用,而SWIFT服务的范围则涵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11000 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实际使用比例仅占协议的10%。
总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绝不是取代美元霸权,人民币国际化还任重道远,绝不能不能贪功冒进,把人民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能实现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就算成功了!
人民币全球计价、交易和储备勉强才占比3%,距离三足鼎立占比30%的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中美博弈也是一场持久战,就像抗日战争一样,投降论要不得,速胜论更要不得!
我敢断言:
当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成为全世界唯一突破可控核聚变稳定发电的国家之时,锚定中国电力的人民币自然就会成为世界第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