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观
编辑|宇儿
相对大型企业需降金融杠杆,融资问题仍掣肘中小型企业发展。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1)核心企业杠杆高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降低高负债率是中国实体企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据wind统计显示,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2001年为126.45%,到2020年则高达267.33%。
(2)中小企业筹资难
在我国众多企业中,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9年底数据显示,小型规模企业数量占比总量37.78万的82.27%,中小型占比更是高达97.83%。
近十年我国中小企业尽管数量巨大,但却一直存在筹资难题。
商业银行在审核企业融资贷款时有明确要求,中小企业因信息制度不完善、财务结构不尽合理而较难达到银行的融资门槛。
即便符合要求但筹集到的金额或无法满足企业生产所需,或筹资成本较高。
(3)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升级
科法斯关于我国企业付款调查得出,中国付款信用期限再次延长。
2019年平均付款信用周期为86天,该天数自2015年以来持续增长。
在国内当前的产业链结构中,围绕核心大型企业集团的上下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和资本实力不足的情况。
同时根据当前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标准,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来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产生资金短缺影响可持续经营的风险。
站在核心企业角度,其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链属企业的支持协作。
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作为配角协助银行为一级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难免积极性不高。
但同时银行基于风险控制,需要核心企业基于其产业链核心地位优势来深度参与信息共享和风险管理,从而产生核心企业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制约该模式的效率和效果。
而如果核心企业自身在此时主导开展供应链金融,就会打破上述尴尬局面,助力链属企业资金周转,巩固自身优势地位。
通过资金再配置,提高资金在产业链中的效率,获取投资收益的同时收获协同效应,从而增加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解决掣肘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依托自身优秀的供应链管理和强大的资金实力,不断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
因此,本文以美的集团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选择开展为例,希望对核心企业在选择开展供应链金融模式时提供有益参考。
(1)理论意义
现有供应链金融研究尚不全面,大多忽视核心企业可以依靠在供应链的独特地位对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有更多的选择权。
是以,本文具有完善与核心企业主导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理论。
(2)实践意义
供应链金融由核心企业主导较其他主体主导而言,在缓解链上中小企业筹资难题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核心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针对性地将合适的资金、在恰当的时间、以合理的成本,提供给合适的对象,进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核心企业掌握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可针对性的满足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推动生产活动和销售活动,增强企业间的粘性,缩短流转周期。
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价值。
当今社会企业分工越来越细,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来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了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价值。
理论基础
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在我国经济不断升级情况下,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注重产融结合,从虚到实的转变。
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融结合,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结合贸易融资的自偿性。
通过存货、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质押等方式盘活现金流,服务于链属上下游的企业的筹资需求。
谈起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众人认可其不单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还包括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整贸易中的“四流合一”,优化资金配置,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
本文提到的核心企业代表链上规模大、业务多、能力强的一家企业,其存在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2.供应链金融融资类型
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为更好的认识供应链金融,人们对其进行分类,方便企业了解与选择。
本文研究核心企业主导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对具体的产品业务形式进行分析。
将主要聚焦于我国供应链金融按业务形态的分类。
我国供应链金融按照业务形态分类主要有预付账款、库存、应收账款和战略关系四种融资类型。
四种融资模式依据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对应的融资基础与融资作用也有显著不同。
因后续业务创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大多从预付账款、库存和应收账款三种最基础的模式上发展而来。
3.信息不对称理论
自上世纪7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被提出以来,经过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到金融市场各个领域。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打破银行基于单个企业资质受信息不对称影响的传统授信模式,授信主体借助核心企业信用。
从链上企业与其真实交易整体着手,给予中小企业授信,攻克信息不对称引出的“逆向选择”问题。
因融资与真实贸易一一对应,方便资金提供方对还款流程进行闭环设计,降低融资方资金的“道德风险”问题。
4.协同效应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协调效应理论被提出以来,其内涵不断被补充和应用。
在供应链金融里就包含供应链条上的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主体与外部环境间的协同。
在本文中应用的是供应链的内部协同效应。
有协同效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使中小企业融资低价高效,为核心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
同时资金提供方的风险降低,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更加流畅,链上企业间协同发展,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
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上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外采和外包,以求做到成本最小化,随之产生了供应链管理并被国外学者从多角度研讨随之而来的供应链金融。
从供应链金融整体视角着手,timme是较早给供应链金融下定义的学者之一。
表示供应链金融是链属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对物流、信息、实现企业共同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使发展更好的过程。
在Erik Hofmann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金融可以让资金在体系内流动来增加整体活力,创造新的价值,具有缓解链属企业融资约束和财务管理的作用,提高筹资方的运营效率。
Lamberth等通过对供应链金融运营的研究,明确其方向为供应链的参与方、程序与要素。
Bode等在互联网加持的背景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网络化平台化为供应链金融带来紧密关联化的新特点,要对业务流程强调网格化全方位的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方面,Allen等在应收账款、存货质押融资实例的基础上,表明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模式是出于动产质押融资模式的一种创新。
Erik对存货融资运作机制进行详细研究,认可融资模式利于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Basu从实证角度基于搭建的随机动态模型,阐明了供应链下的预付账款融资是如何运作攻克订货环节物流滞后问题。
Yingjing Wuetal聚焦于供应链金融因主导者差异对中小企业筹资时的信贷差异。
表示银行与核心企业优势更明显,认可银行、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均对中小企业筹资有明显帮助。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方面,Basole等指出需要搭建稳健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并清楚规定交易边界,以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与扩散。
Gelso-mino等则将把控有形资产,尤其是对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库存和预收账款的控制,作为防控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手段。
在供应链金融效果方面,Pfohl等搭建供应链金融理论框架,通过数理分析供应链中的资金流转,阐述供应链金融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的机理。
Randall等,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链属企业间的资金合作,可以达到降低链属参与企业主题的平均成本并能提高收入的效果。
Lamoureux等则认可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主导下,凭借对交易信息的整合使用,不断完善融资成本管理,进而优化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的过程服务。
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的理论聚焦两点,解决中小企业的筹资问题有效性是其一,整体入手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为其二。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入手的杨少辉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为帮助链上弱势的中小企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模式。
它可以为链属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的有效服务,并为金融资本实现有效流转。
周卉等则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对信息不对称的效果,得出其可明显减少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筹资限制。
从供应链整体着手研究的学者代表有闫俊宏等,指出供应链金融之实质是将“1”扩到“N”。
其中“1”代表链上有绝度优势的核心企业,“N”代表链上各企业。
胡跃飞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定价服务,满足合作企业间为活跃交易市场对资金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拓展受益于与互联网的结合。
吴晓光率先谈到互联网融资模式,其将有筹资需求的企业与有投放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网络融资服务,是一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举。
李卫姣等以电商+互联网为基础,对电子订单、仓单筹资的运行机制定性分析,并得出结论,电商+供应链对管理供应链资金需求方筹资有积极作用,提高链上企业间的整体收益。
孙爱丽基于经济全球化谈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视其为我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创新途径。
李小金等发现,电商企业、银行等相继开展了网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并为电商企业在以广告方式获取利润之外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供应链金融主导主体上,聚焦于银行、物流企业的研究,近几年又增加了第三方平台、核心企业主导的情景。
谢世清等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三种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对比优缺点。
史金召等以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实践,其融资模式概括为企业自营式、银企合作式与传统模式向互联网转化三种模式。
在风险控制上,钟山川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防控。
研究结果显示要注重防控核心企业信用道德风险,注重通过管控融资业务过程与风险操作的方式来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
李志华等对B2B在线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线下融资所面对的风险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加强风险控制的建议。
弯红地应用风险模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链属企业可通过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进行风险防范。
李毅学的研究内容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不仅包括信用、操作与存货变现这三种非系统性风险的流程,也包括系统风险的,均以层次分析法进行演示。
牟伟明结合实际案例,站在核心企业的视角,研究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对评估融资放款信用风险的作用程度。
在供应链金融效果方面,付玮琼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链属企业密切的合作关系,认为核心企业主导可以有效避免信任危机,有助于提链属各企业的综合收益。
杨铭认为,核心企业主导的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助力企业与市场的发展。
何国雄强调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拥有绝对地位,对整个供应链有重要影响,认为核心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对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的提高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谢文静等主要从财务指标方面分析了公司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效果,并通过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等方面对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了评价。
在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具体效果上,余剑梅指出信息不对称问题约束了中小企业融资,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开展业务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而提高融资效率。
杨杰依托模型使用实证分析法,对制造行业中上市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能明显增加融资企业的现金流,对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作用最显著。
宋华等从网络嵌入的角度发现其对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影响,表示提升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前入性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高的融资绩效。
3.文献评述
综上,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围绕供应链金融展开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早。
主要从供应链金融整体入手,后面扩展到对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业务模式、风险和效果的理论分析,相关理论较为丰富。
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则聚焦两点,一是研究供应链金融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性问题,二是从整体入手来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
整体来看,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数偏重于下定义、流程、模式、风控和效果等理论研究。
即便有以案例分析形式进行的,从核心企业主导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的案例相比其他主体主导则少了很多。
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选取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案例对动因、模式选择、运营和具体效果进行实践分析,以期弥补有关理论的实践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