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十八星!海南商发一号工位首秀背后大有名堂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屠晨昕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3月12日)凌晨0时38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工位首发成功,此次首发的一号工位是适配长征八号系列火箭的专属工位,高度达83米,采用模块化钢结构设计,创新性地将传统的地下导流槽改为地面导流锥,双向开展地面排导、喷水实现降温降噪。

至此,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首发成功,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了全系统发射能力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63次发射。

一号工位实现“五个首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消息,海南商发一号工位可满足发射起飞质量600吨级火箭要求,具备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两种推进剂组合加注能力,可满足3.35米芯级+4个2.25米助推器构型火箭的发射需求,完成了五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首次实现”。

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首次实现加注后前端无人值守。一号工位发射台、摆杆、回转平台、喷水系统发射流程动作全部自动化,加注和供气的流量及压力自动调节,数据实时展示在大厅屏幕上。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将即时提醒,人员无需奔赴现场,通过后端操作即可迅速响应,视情决定是否去前端解决问题,实现了在火箭加注后的-8.5小时(即发射前8.5小时)前端无人值守的突破。这不仅节约了人力,也极大提升了安全性。

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首次实现用挤压式喷水系统降温、降噪。一号工位有一套跟发射台、导流装置一体化设计的挤压式喷水系统,主要由水罐和压力罐组成,15秒可释放500吨水。“我国其他发射工位一般依靠位于塔顶水箱喷水来降温降噪,一号工位挤压式喷水系统的水罐安置在地面上,无需提前用泵将水送至塔顶,压力罐可实时调控水压,这就减少了维护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闻新告诉潮新闻记者。

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首次实现用地面导流装置排导。以此代替传统导流槽,无需挖掘深坑,只需将装置直接安装在地面上,和发射台连接固定即可,极大简化了施工流程,提高了施工效率,后期维护也更为简便。

首次实现二级液氧全过冷加注。此举大幅提升了液氧储蓄量、增强了加注能力、提高了推进剂加注品质。“在经过管道传输后,液氧温度会有所上升。我们在发射塔上创新性地增设了二级过冷器,对液氧进行再降温,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10%。”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专家邢春鹏介绍道。

首次实现测控系统自主可控。该系统所有硬件均为国产化产品,软硬件100%自主可控,确保了技术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两条腿走路”,效率翻倍

2024年6月6日,国内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当年11月30日,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在二号工位点火升空,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

据央广网报道,于2024年4月17日开工的海南商发特燃特气配套项目,将为海南商发提供液氢、液氧、液氮、高纯液态甲烷、氦气、航天煤油6种产品。

“推进剂在火箭起飞重量中占了 80%-90%的比例,主要由液氧、液氢、高纯液态甲烷、航天煤油等搭配使用。”闻新告诉潮新闻记者,这意味着海南商发涵盖了液氧煤油、液氢液氧和液氧甲烷这三种主流推进剂组合,能够支持更多类型的航天器发射

在闻新看来,双工位发射=效率翻倍:“能同时准备两枚不同动力类型的火箭,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发射速度更快,接单能力更强,商业航天‘产能’上来了。”

据悉,后续一号工位将开启一轮高密度发射任务。配合火箭的“新三垂测发模式”,有望实现研制之初设定的“7天发射、7天恢复”目标,即14天间隔完成两次发射任务,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

火箭卫星也大有来头

除了“高大上”的发射工位,本次航天任务的火箭和卫星也大有来头。

据新华社报道,长征八号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可支持单星或多星发射,性价比高,填补了我国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空白

图源:央视新闻

该箭全长约50.3米,起飞质量约356吨,起飞推力约480吨,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7.6吨。其运载效率与能力,在国内同级别火箭中居前列,尤其擅长太阳同步轨道及低轨道大型星座组网任务。专属工位的启用,标志着长八火箭正式迈入市场化服务新阶段,

千帆星座则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其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核心技术及产业链全部自主可控。

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发射均为“一箭十八星”,证明我国平板式卫星堆叠“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已经成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