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2022年10月01日10:05:03 娱乐 1873

说起成龙,他的标签就是拼命。拍摄的电影都是自己,从来不用替身。那说到成龙的电影为什么拍一部少一部?其实原因很简单,就这样的拼命的行为,他身体也经不起折腾。

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1985年,《龙虎兄弟》在南斯拉夫取景拍摄,其中有一个危险镜头让所有人都犯了难,这个场景看过影片的应该知道,需要成龙从一睹高墙借助几公分粗树,跳到对面的墙上,而距离地面的距离高达15米,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底下全是石头,没有做任何的防护,于是成龙先试了一下,跳了两次,拍摄的都非常成功,可刚要收工的时候,成功觉得还能拍摄更好一点,但这个时候树枝已经承受不了他的重量,在成功终身一跃,却出现了意外,树枝断裂,头骨直接断裂,紧接着剧组医生赶紧拿止血棉,去发现无济于事,必须要尽快手术才行。

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众人把成龙抬上车,不断和他说话,让他保持清醒,开了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个破旧简陋的医院。恰好一位瑞典名医将他从死神边缘拉了回来,为了不惊动远在澳洲母亲,关于他受伤得到消息一直在控制传播,电影因此停工一年,这次,是成功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当成龙痊愈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片场。当时有一场戏,是从悬崖跳到热气球上,没有替身,没有辅助工具,如果稍微发生点偏差,那么成龙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好在他一跃而下,成功落在指定位置。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如此拼命的原因却很简单,如果他不去拍,那么中国电影如何在世界上立足?

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1980年,成龙去好莱坞闯荡,公司想要把它复制成第二个李小龙,所以在拍摄风格上要求他。动作一板一眼,显然这和成龙以往的风格截然不同,演起来感觉非常的不舒服。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开好莱坞。后来公司劝他回去,可意见不合,还和导演闹僵。这时候,成龙明白靠别人永远拍不出好电影,于是他在冒险的路上越走越远,开始拍别人不敢拍的戏,拍别人不敢做的动作。

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拍摄《A计划》的时候,成龙需要从15米的钟楼跳下,因为害怕,他挣扎了几天,喊来洪金宝给自己助阵,就在害怕忧郁之时,成龙一跃而下,自由落体摔下后,摔断了脖子。成龙这么拼命,也就换来观众享受的那几秒。后来在拍摄《警察故事》的时候,他从二楼跳下,骨盆移位,差点瘫痪。在商场从几十米长的灯管跳下,手皮硬生生被撕裂,主演张曼玉林青霞当时被 吓得大哭。在国外拍摄《红番区》凌空从20米两栋楼之间跳过去,这无疑就是在玩命,这一次除了左腿被摔断,还成功跳进了好莱坞。以上的片子,满满充斥着成龙对待拍摄电影那种认真程度,他的每一次动作,看的都是心惊胆战,所以他身边遍布了旧伤。

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成龙实现了让中国功夫、中国的电影走向了世界的梦想。拍摄《十二生肖》的时候,年过半百的成龙依然在拍戏,因器械断裂而受伤,而这一摔让他喘不过气,经过简单处理,又继续工作,而此时的成龙已经是58岁。在这部电影中,也注入了爱国的情怀,上天入地跳火山,只为将国宝夺回。

成龙:开颅手术险些丧命,一生都在拼命中度过,全身都是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我认为,成龙作为电影人,并不是单纯拍摄任务,而是把电影拍好,把其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完美地呈现给大家,这也是他作为电影人心中的信仰。2016的,成龙拿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是首位拿到此奖项的华人,足以见得成龙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到底有多重,而他更是唯一活着的传奇。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