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再见,少年》跟《少年的你》都非常相似,显然不同于一般的“青春疼痛”,而是残酷青春,用一种血淋淋的视角来描绘青春的底色。
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绝对是有产阶级发出的评断,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背后的心酸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比拟的?
在本片中,张辰浩就是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少年,母亲因车祸变成植物人,父亲则成天赌博酗酒,生活仿佛一潭死水,了无生气。然而,溺水的人也有自救的本能,对张辰浩来说,黎菲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微光,莫名地有了负重前行的勇气。
于是乎,身为小混混的张辰浩还是洗心革面,跟着乖乖女黎菲好好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大有加入好学生阵营的势头。
不过,黎菲和张辰浩毕竟是两个世界的人,所面临的压力不一样,行事准则也不一样。黎菲一直想去瑞典当交换生,结果失之交臂,又架不住班主任的苦口相劝,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张辰浩;张辰浩虽有心办好事,却习惯于以暴制暴,再加上来自现实层面的重击,最终与黎菲分道扬镳,又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生活。
次元壁,并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尤其是在最无能为力的年纪。
不管是滚滚向前的火车,还是新年燃起的漫天烟花,还是窗户缝里泻下的一抹光亮,无不充满着一线希望。这就是最无奈的地方,张辰浩明明是亲历者,好像可以向阳而生,却无法改写命运。
最终,张辰浩还是卷入了凶杀案,坠入了罪的国度。但这一次,黎菲选择将凶器扔向河里,跟张辰浩一同承受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一部写实的青春片,本片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最明显的就是感情线来得过快,去得更快,张辰浩一上来就“盯”上了黎菲,摆出一副“非你莫属”的架势。乖乖女对小混混原本应该有一种天然的抗拒,黎菲却莫名其妙地答应了张辰浩的要求,这跟她一心想去瑞典的目标其实是有些矛盾的。中途黎菲跟张辰浩划清界限,缺乏必要的铺垫,也没有足够的心理描写。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黎菲和张辰浩并不像陈念和刘北山那样,有那么深的情感羁绊,最后为张辰浩掩饰罪行,自然就欠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