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最隐秘的瘾:情绪乞讨

深夜的朋友圈,总有人在emo;凌晨的对话框,总有人疯狂输出负能量;就连打车遇到的司机,都能对着陌生人抱怨半宿婚姻不幸……

当代人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情绪饥渴症”——把朋友当情绪垃圾桶,把爱人当24小时心理医生,把同事当免费树洞

可悲的是,这些人一边高喊“我需要情绪价值”,一边活成了“情绪巨婴”,生生把人际关系榨成一片荒漠

心理学有个扎心数据:美国心理学会调查显示,75%的人曾因过度倾诉毁掉一段关系。

有的人搭了同事的顺风车不过三次,就敢把同事当成人形情绪回收站,吐槽领导、抱怨同事、哭穷卖惨,甚至要求对方必须“共情到位”。这种“情绪吸血鬼”的做派,比职场PUA还让人窒息。

更讽刺的是,这个人均“心理大师”的时代,微博#情绪价值#话题阅读量超过50亿,可99%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情绪价值。

看看那些真正活明白的人——漫画家鹿溟山被校园霸凌时,没在朋友圈写小作文,而是用画笔把痛苦熬成《山海经》里瑰丽的妖;梭罗瓦尔登湖独居两年,没找基友哭诉怀才不遇,反而在自耕自食中写出了“每个人都是自己帝国的皇帝”等金句。就连《皮囊》里那句刷屏全网的话都在说:“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兽,所以你该是自己那座山。”

原来这些狠人早就参透了一个真理:成年人的情绪价值,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自己炼出来的!

所以啊,别再问“为什么没人懂我的脆弱?”

看看那些活成光的人——鹿溟山在孤立无援时硬是用画笔杀出血路,抑郁症缠身的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自嘲:“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这世上哪有什么情绪救世主?不过是在绝望处把自己捏碎了重塑,在至暗时刻亲手点燃自己的灯。

与其跪着求别人施舍情绪价值,不如站着给自己造个发电站。

当你停止做情绪的乞丐,全世界都会为你亮起绿灯——因为真正的大人,连崩溃都要讲究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