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大有文章。
吝啬,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出行动的不正常心态 ,表现为极度计较个人得失,对利益寸步不让,同时对他人的困苦冷漠无情。
在生活中,吝啬行为屡见不鲜,比如不愿借钱借物给人、不赡养老人、遗弃女婴、重衣食不重教化、不关心周围的事物等。
但今天我们先不讨论这些明显的吝啬行为,而是聚焦在消费观念上的吝啬。
其实,我们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很可能源于自己内心的“匮乏感”。
当我们羡慕有钱人能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说明我们内心深处也渴望拥有这样的消费自由,只是自己暂时没有达到。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匮乏感”。
而当看到朋友在消费上的吝啬表现时,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内心那个“匮乏”的影子,于是,为了避免面对自己内心的这种不足,我们就会选择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朋友的鄙视,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告诉自己“我可不是这样小气的人”。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效应”,即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特质不自觉地投射到他人身上。
就像一个内心焦虑的人,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人也都很焦虑;一个自私的人,总是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自私行为。
我们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内心对金钱、对消费的某种焦虑和渴望的投射。
此外,我们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反应,还可能与我们自身的“自我认同”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形象。
当我们看到朋友的消费观与自己大相径庭时,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对我们所认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挑战,从而产生排斥和鄙视的情绪。
例如,如果你认为生活应该过得潇洒自在,消费上不必过于拘谨,那么当你看到朋友为了节省几块钱而大费周章时,就会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过于“局促”,不符合你对生活的理解,进而产生鄙视。
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每个人的消费观都是在其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朋友的吝啬消费观,也许是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经济上的困难,深知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也许是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财规划,更注重长期的财务稳定。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的不理解,就轻易地对他人进行评判和鄙视。
所以,当我们下次再对朋友的吝啬消费观产生鄙视情绪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来看我][来看我]
也许我们会发现,这种鄙视并非是因为朋友的行为真的有多么不可取,而是我们自己在面对内心的欲望和不足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只有当我们真正正视自己的内心,理解他人的差异,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周围人的消费观,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