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相由心生,还是心由相生?两者有什么区别?

古语有云:相由心生。

大意是说,人的外在整体形象,如长相、气质、习惯等,说到底,皆是内心活动的产物,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相由心生”的道理。

进一步地说,所谓“相”,并不仅是指人的整体形象,而且还泛指我们能够觉知所呈现出来的一切事物,正如王阳明所讲“心外无物”一样,即:

“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由此可见,古人讲“相由心生”,本身就含有丰富的内涵,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掉而已。

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却也经常听到完全相反的说法——心由相生。

所谓“心由相生”,强调的是我们的内心会受到外在一切变化的牵引与影响,并为之改变。

举个例子,人的相貌,有时候是遗传性的,很难去改变,但人的性格与品行却是后天养成的——事实上,一个好人,若是长期处于坏的环境之中,他也有可能变坏;反之,一个坏人,如果长期处于好的环境当中,那么,他可能也会变成好人,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外在的一切变化,确实有可能会引起人的内心的改变——心由相生。

那么,如上所说,到底是相由心生还是心由相生呢?

其实无论“相由心生”还是“心由相生”,都会有许多合理之处。

言外之意,这两者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会因人而异——对于有些人来说,“相由心生”更符合他们对于万物的看法。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却是“心由相生”更容易解释他们的言行以及认识万事万物的方式。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探讨,即:

一、相由心生

所谓“相由心生”,其实是对于那些能够摆脱外在一切事物牵引与影响的人而言,如明代的王阳明,就主张“天理”在心内,心外无物——我们先于内心具有觉知外在一切的功能或能力,外在一切才有可能被呈现出来,并为我们所知。

而这正是为什么讲有些人更适合“相由心生”的道理。

二、心由相生

相对于“相由心生”,“心由相生”更符合另外一些人的需求。

因为他们的内心往往都会随着外在一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牵引出许多情绪,并深受其干扰与影响。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就是“心由相生”了。

由此可见,这两个概念只是概念,所不同的是人——正是不同的人,才会体会到不同的概念。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