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的边界》到“人生成长的路径”的思考

人生,与其说是追求成功,不如说是追求成长。成功必须有一个世俗的定义,成长只需自己内心确信即可。成功是与别人比,成长是与自己比。成功是外在的,成长是内在的。成功也好,成长也好,都有一定的方式和路径。

我们最熟悉的方式或路径是“赢在起跑线”模式。尽早确定目标,持续不懈努力。要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胎教幼教,上好小学,上好初中,考好高中,还要上各种学科、兴趣培训班,参加各种竞赛,然后进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要么是独辟蹊径:选定体育或艺术,心无旁骛地追求,不顾一切地投入,昏天黑地地训练。

另一个大多数人心向往之、实不能至的方式或路径是“放养”模式。没有明确目标,不设限制藩篱,摸爬滚打,广泛尝试,发掘真正的兴趣和专长,然后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和路径。

两种路径孰优孰劣呢?是不是有第三条路径呢?

加拿大畅销作家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的《成长的边界:超专业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Range: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World)探讨了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曾被IT之神比尔•盖茨作为2020年书单郑重推荐过。可是推荐后不久,就传出了其一地鸡毛的的离婚消息。不过,比尔盖茨在此之前,的确是一个既获得巨大成功又不断成长的典范。

在中文版“该死的书腰”上印着“一本戳穿专业化神话的好书”——从排版上来看,应该是盖茨之言,但从书中的内容看,这句话并不准确,因此存疑。同时印着这样的广告词:“刻意练习?赢在起跑线?成为专业精英?瞬息万变的AI时代,你的成长需要更多路径和可能!”

全书以高尔夫之神老虎•伍兹和网球明星费德勒的故事开篇。老虎•伍兹从小就表现出对高尔夫的过人天赋,其父母就全力以赴地训练小伍兹,直到其封神。费德勒的母亲是一位网球教练,她却没有从小培养儿子的网球兴趣和技能,费德勒什么都玩,壁球滑雪摔跤游泳篮球手球、网球、乒乓球……进入青少年时期才逐渐被网球吸引,选定方向,全力以赴,最后成为一代经久不衰的巨星。

老虎•伍兹代表了“尽早起步,刻意练习”的专才路径,费德勒代表了“多方尝试,晚一步专业化”的通才路径。

作者在书中首先抨击了“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狂潮;然后对抽象思维和概念推理的重要性给与了肯定,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广泛接触和认识之上的;作者也推崇关联思维、类比思维,直指本质固然快意高效,但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能让我们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豁然开朗事半功倍。作者同时指出,要跳出经验,不要迷信专家;过分坚持,也会失去校正机会;要经常跳出三界外,当个局外人,重新审视我们的方向和路径;用过时技术和方法进行横向思考会有意外收获;放下熟悉的工具,离开熟悉的环境,偏离熟悉的路径,都会带来全新的视野和认知。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书中在谈到利用过时技术和方法进行横向思考的时候说,其他的此类案例,与中国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利用古方提取青蒿素的巨大发现相比,都相形见绌。还不忘提一下屠呦呦是无院士资历,无海外研究经历,无研究生学历的“三无教授”。

在结语中,作者告诉我们,“创新和自我发现的故事看起来就像是从A点到B点的有序运动”,但实际上所有的成长都不会是直线运动,都会有意外,都会有迂回曲折,都会有迷失迷惑。老虎•伍兹们“成长之路上的弯路、广度和试验的作用被压缩到最小”,构造了一曲简单直接高效走向成功的神话。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综合性成长之上的。

作者貌似推崇通才之路,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如此。但是作者的意思远非这么非白即黑简单粗暴。作者实际上在两种路径之间走了中间路线——中庸大道,看来是普适的——认为专才和通才是殊途同归的(作者特别强调“最后,请记住,专业化本身没有任何错误。我们都在做深入研究,只不过专业化的程度和内容有所不同。”)伍兹模式中被修剪掉的迂回曲折也是伍兹们获得了综合性成长不可或缺的,而费德勒的成功中也绝对不能忽视专业训练的作用。

这从书的副标题“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a Specialized World”也可以看出,“专业世界通才为什么成功”,并不排除专才的成功。何况所谓专才和通才,到了一定段位都是相通的,专才即通才,通才也必有所专。

作者还谈到,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有规则有逻辑的所谓“专业性”工作,都可以交给机器或系统去做,人需要有更大的视野、更好的抽象能力、更强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与机器或系统做好人机协同,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价值。这个意义上讲,通才在如今这个时代比专才具有更大的优势,倒也不失为一种共识。这也为“跨界”成为时尚做了一个意外的注脚。

作者认为,“精神上的自由和个人试验是(成长)力量的源泉。”而且“所有生命都是一场实验。”

所以,敞开胸怀,解放思想,吐故纳新,不断成长,好好做一场人生实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