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多年媳妇熬成婆”,一句话道尽婆媳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婆媳的相处的方式和地位的对比。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婆媳之间的平衡关系,但这却是靠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牺牲和呐喊换来的。
苏雪林出生于1897年3月26日,对于中国女性来说,这又将是一名改变她们命运的传奇女性之一。但是,苏雪林能够有后来的成就,却是靠着自己“一哭二闹三跳井”的抗争,以及哥哥们的“施舍”换来的。
在民国时期的那个依然男尊女卑的世界里,只有极少数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年轻人才有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心,而这些人都只是广大平民百姓中的仓中一粟。不仅仅是穷苦人家,大户人家的大人们也都依然“恪尽职守”地遵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
苏雪林和几乎所有的传统清末女子一样,不能“读书”。不过她的确还是有书读的,那就是《女四书》等教导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的书。幼时的苏雪林不明其意,但还是在祖母的强迫下把它们都给背下了。
但是,她总会在哥哥们放学之后,偷偷拿着他们的课本学习,或是看“四大名著”一类的通俗小说,这些书本让她意识到了人生来都有平等的权利,并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抗争欲望。
还好,她那受过新式教育的父亲和叔叔不断劝解她的祖母,她才得以读了半年小学。1914年,恰逢安庆省初级女子师范学校招生,苏雪林为了读书求而不得,遭遇了祖母严厉的苛责和打骂,最后年才17岁的女孩想到了自杀来抗争。
是她的母亲在井口将她抱回,并承受着来自大家长的压力将她送到了学校,这才有了一代“女”教育家和“女”文学家的诞生。或许是因为年轻时的这些经历,苏雪林在写她的家事过往时,总是带有着浓厚的讽刺和批驳意味。
她很爱将自己送去学校读书的父母,但是对于祖母却是不留任何情面地控诉和斥责。她的人物传记中,母亲杜氏是一位大家闺秀,是按照“三从四德”的传统规矩栽培出来的女孩,所以温柔、隐忍、孝顺都是她们身上的“美好品质”。
但此时,苏雪林的祖母也终于熬成婆了,她把自己多年来在苏家受到的压迫施加在自己的儿媳身上。男人们对于女性的这种遭遇却习以为常,婆婆对儿媳的折磨和虐待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在继承祖辈们的遗风。
“是个好儿媳,那就该忍受一切的苦楚和打骂,等到当了婆婆自有出头之日。”而杜氏的婆婆在苏家之所以地位崇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给苏家生了十几个孩子,是苏家的“大功臣”。
所以即使是自己的儿子来劝,这苏家老太太也要施展一下自己的威风,将儿子给打出去,这儿子就是苏雪林的父亲。在苏雪林的记忆里,她的母亲已经给苏家生了好几个孩子了,但是待遇一直都得不到改善。
她母亲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丈夫睡在同一个房间里,而是必须睡在老太太那,打地铺,时刻伺候着老太太睡觉。苏老太太每天喜欢按摩,尽管苏家可以请专门的师傅,但是老太太必须让杜氏来,杜氏的指头发乌了都不能停下。
家里的粗活重活也都得让杜氏来,老太太宁愿让花银子请来的仆人们吃喝玩乐,也要让杜氏在天寒地冻里洗衣服。而苏雪林在长辈口中得知,自己还有过一个早夭的大哥。
母亲杜氏刚刚嫁进来的那一年,才刚和自己的丈夫同屋一个月,就被老太太要求去她房里伺候,也是从那天开始,杜氏开始在老太太房间里打地铺。后来,杜氏生了个孩子,还是个大胖小子,恰巧婆婆也生了个孩子。
这对于苏家来说是件双喜临门的大好事,但是婆婆年纪大了,没有奶水,就让杜氏喂她的孩子。杜氏喂了自己的小叔子,就没有奶水喂自己的孩子,所以就只好给自己孩子喂米汤。
婴儿的胃哪里能受得了这个,老太太明明知道不好,但如果一旦发现杜氏用奶水喂杜氏自己的孩子,就会打骂杜氏,然后大喊自己真是可怜,是儿媳要活活饿死她的孩子!就连她的儿子都看不下去,劝他的母亲。
但是只要自己的儿子来劝一次,苏老太太就更加生气,对杜氏下手更重。于是,杜氏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早夭了。苏老太太见后更加得意,将“克死”亲儿子的帽子扣在杜氏头上,打骂杜氏“不祥”。
苏雪林在学校毕业之后,将这一切都写了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即使是为了命运强烈抗争过的她,最终也逃不过传统家庭的束缚。苏雪林的唯一一次婚姻是从了父母之命,这一次她依然抗争了,但在1925年被家里大人押了回去,强迫完婚。
1927年,苏雪林与张宝龄夫妻俩的感情破裂,两人离婚之后,苏雪林再也没有过感情方面的事情。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研究,大家也都感谢她为中国妇女解放以及中国文学进步所做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