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户的老人老了之后该怎么办?”这一个网友提的问题,单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提问者心里的偏见,为什么单单提出二女户?难道女儿不用养老的吗?但是该网友所提问也揭露出事实残酷的真相,不管社会已经进步到现在,男女平等提了多久,在农村,养老靠儿子还是不争的事实。
女儿长大嫁人,就算远的得不远,一般也得隔个十里八里。抛开传宗接代不说,单从养老方面,没有儿子的老人确实显得凄凉而尴尬,但是也相反的例子,就因为没有儿子,提前把自己的养老打算得妥妥贴贴。
01:我在女儿家养老,女儿孝顺,但我真的后悔没有生儿子。
李大爷今天78岁,老伴不在了,自己因摔伤后遗症,手有点不方便,两个女儿嫁的不算远,也就二十公里左右。女儿不放心他一个人,一只手好用,煮饭做事都不便,吃得太凑合。于是两个女儿商量好一家一年轮流住。
女婿倒也没有啥意见,就是李大爷自己不高兴,在自己村里,没事时,几个老人,打个小牌,闲磕牙,都是从小到老的老伙计。咋一下到了女儿家,一个熟人也没有,更要命的的,都是村里人,他一个外村人显得格格不入,在农村,没有儿子的老人会被人家叫“绝户头”,是很难听的话,他住在女儿家养老,感觉走到哪里,都在宣告自己是个绝户头,有人不认识他,认识他的人都会介绍是谁家的岳父。
农村男人有个特点,喜欢背后拿老丈人这个词开玩笑,仿佛老丈人一词是骂人的似的。
他住在女儿村里,走到哪里,都顶着谁家老丈人的帽子,他不再拥有姓名。
想到在自己村里是叔叔伯伯爷爷老哥老弟,在女儿村里,只剩下一个身份,谁家的老丈人,他接受不了,执意的回到自己村里去了。哪怕只有一只手煮饭,也坚决不肯住在女儿家。
到实在不能自理的时候,让女儿轮流住娘家照顾,他这样想。
不过女儿住娘家照顾父母真的太影响正常生活,家里都有一堆事啊。
02:没有儿子,就要为自己的养老打算好。
张大爷也是只生育两个女儿,但是因为年轻时就懂得女儿不如儿子好依靠,于是自己就更加努力赚钱,不像有些只生女儿的人,反正不用给儿子建房子娶媳妇,日子过得很轻松。
他不这样想,没有儿子,就必须为自己的养老打算好,在农村开始有养老保险的时候,一人几万块,老两口都买了保险。
在别人的晚年为了伸手给儿女要几百块生活费的时候,他们老两口一月能领两三千块,加上一直在勤快的种田,不光自给自足,还能余下一笔。
两个女儿相继地县城买了房子之后,张大爷拿出自己的一笔积蓄,女儿多少添点,在女儿附近买了一小套房子。百年后两个女儿平分。
张大爷老两口后来就搬到县城去了,守着女儿,给女儿带带娃,两个女儿也都孝顺有加,离女儿住所就隔一条路,五分钟路。
03:三个女儿轮流养老,日子难挨。
生了三个女儿,晚年时骨折卧床,只能三个女儿轮流照顾,三个女儿嫁得挺远,彼此相距几十公里,条件又不好,因为身体状态差,轮流时商量三个月轮一次,又没有汽车,每次换女儿家的时候,都是用农用三轮车拉着。
有次遇到连阴雨天气,到了该换家的时候,天气一直不好,拖了有三四天了,天气还是没有好的迹象,女儿自然不会说啥,女婿却面露不悦,终于还是送走了,三轮车上面蒙一大块塑料布,从这个女儿家送到另一个女儿家,路上到处是泥泞。
如此恶劣的天气都要执意送走,也足见女婿之养丈母娘也是非常的不痛快的。
林大妈和人说,这样活着不如死了好。
写在最后:
抛开城里人不说,在城里,儿女差别应该不大了,在农村,无法回避,就是儿子比女儿“有用”,就算都不孝顺,儿子守在身边也方便,女儿即使孝顺,因为嫁出去,离家远就会有诸多不便。
所以,现在的农村人,依然非常的“重男轻女”,根本的原因就是女儿长大要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嫁到夫家去。如果老人跟着养老同样要到别人的村里去。会有诸多的不适应。
在城里生活则完全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忧,买房可以买在一起,也不存在女儿嫁到婆家去,那边都是婆家的村里人这种情况。
出门大家互相都是陌生人,反倒没有了那种只有自己一个外人的格格不入感。
所以,只生女儿的农村人,还是尽量努力搬到城里居住养老,农村那个环境真的,对没有儿子的老人很不友好。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