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年轻人婚姻观发生显著转变,结婚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24年再度下探至610.6万对)反映了多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叠加影响:
一、年轻人恋爱观、婚姻观的核心转变
1. 从“必选项”到“可选项”
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人生必经阶段,但现代年轻人更强调个人自由与生活多样性,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必选项。
单身、同居、不婚等生活方式逐渐被社会接受,婚姻的“必要性”被削弱。 只要有婚姻的实质,有没有婚姻的形式无所谓,更何况不能被一张纸,束缚了自己自由的人生。与其两个人受苦,还不如一个人活得更加洒脱,不婚主义,越来越流行。
2. 对婚姻质量要求提高
年轻人更注重情感契合、价值观一致,而非单纯满足家庭或社会期待,如果你自己三观不一致的人结婚,那么婚姻不但不会幸福,而且还会非常的痛苦,如果价值观情感契合不能做到,那么这样的婚姻根本就没有意义,以一起痛苦将就在一起,还不如自己活得更为潇洒。
对低质量婚姻的容忍度降低,宁愿单身也不愿“将就”。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婚姻还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毕竟一个人生活可以睡到自然醒,如果是自己能力不足,对方能力也欠缺,两个人过的憋屈,还不如一个人活得潇洒。
3. 性别角色与家庭分工的重构
女性教育水平与职业参与度提升,经济独立后对婚姻的依赖性减少,随着女性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学问越来越高,参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他们对婚姻的向往,对男人的依靠大大降低,这也是很多城市里面的成功女性为什么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因为他们实在不愿意将就,没有高质量的婚姻,还不如高质量的个人生活。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模式被打破,年轻人更追求平等、共同成长的伴侣关系。 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彻底被颠覆,不少女人追求到外面去工作,不再愿意困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所以与其困在家里还不如自己在外拼搏,而很多男人却无法接受女人在外拼搏不照顾家庭,所以导致男女之间的认知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也为婚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二、结婚人数比例再度下探的核心原因
1. 人口结构变化
适婚群体规模缩减:90后、00后人口数量较80后明显减少,直接导致结婚基数下降,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增多导致婚姻的数量减少,再加上他们的父母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不愿意生育小孩,导致出生人口急剧下降。
性别比例失衡:长期存在的性别比问题(如农村地区男性过剩)加剧择偶困难。 性别比例失衡是很严重的问题,在农村大多数没有本事的成年男性很难找到配偶,在城市很多高知识、独立的女性找不到配偶,而这些高知识独立的女性绝对不可能找农村没有能力的男性。
2. 经济压力抑制婚育意愿
高屋价与生活成本:一线城市屋价收入比过高,年轻人需长期积累才能负担婚房,推迟结婚计划,要结婚先有房,而这个房子是有些人一家人一辈子的心血,即使一辈子辛苦也买不到一套房,没有房婚姻基本上没忘,所以很多买不起房的人很难找到配偶。
育儿成本高昂:教育、医疗等支出使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间接影响结婚决策,除了房子之外,高成本的婚姻成生活也是很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的原因,比如教育医疗,都是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养育大一个小孩的最低成本要几十甚至上百万,这会大大拉低自己生活质量,与其如此痛苦的低质量生活,还不如一个人高质量的生活。
就业不确定性:经济波动与职场竞争加剧,年轻人优先追求职业稳定而非成家。 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难养活家庭成员,为此,这也是很多人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社会观念与政策环境
个体主义兴起:年轻人更重视自我实现,婚姻被视为可能限制个人发展的选项,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个体主义兴起,使得年轻人不再以团体为必然的目标,很多人更考虑的是自己的生活感受。
离婚冷静期争议:2021年实施的离婚冷静期政策虽降低冲动离婚率,但也让部分人更谨慎对待婚姻,甚至选择不婚,离婚冷静期,让很多人离婚变得非常的困难。所以有些人情愿同居都不愿意领结婚证结婚,因为不想要如此繁琐的离婚手续。
生育政策调整:三孩政策未显著提升生育意愿,年轻人因经济压力对“结婚即生育”的关联性产生怀疑,不管什么生育政策,如果没有配套的政策,只是口号,根本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4. 技术与社会关系变迁
社交模式虚拟化:线上社交普及削弱现实交友机会,部分年轻人社交圈狭窄,择偶难度增加,很多年轻人曾经你心里话的交往当中,在心里话交往当中寻找快乐,所以在现实当中他们不愿意招人,这也是婚姻、交往的重要障碍。
躺平”文化蔓延:对高压生活的消极应对态度,进一步降低对婚姻的主动追求。面对高压的生活成本,很多人实在不愿奋斗或者是奋斗没有结果,与其累倒了没有成果,还不如直接躺平,至少生活没压力。
三、未来影响与深层挑战
1. 人口老龄化加速:结婚率下降叠加低生育率,将加剧劳动力短缺与养老压力,如果大家都不想结婚了,那么养老的压力会非常的巨大,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后两个小孩赡养4个老人将成为普遍现象。
2. 消费结构转型:婚庆、母婴等产业需求萎缩,倒逼相关行业调整策略,由于大家都不愿意结婚了,老人化又加剧,所以产业结构将由婴幼儿转向老人相关产业。
3. 家庭形态多元化:非婚同居、单身经济等模式兴起,需政策与社会服务配套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重结婚的实质,却不注重结婚的形式,但是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律规定还不是很完善,这需要进一步根据现状完善法律规定和规范政策。
总结
年轻人婚姻观的转变与结婚率下降,本质上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经济压力、个体价值觉醒、性别平等深化等因素共同推动这一趋势。若需缓解问题,需从降低婚育成本(如住屋支持、育儿补贴)、完善社会保障、推动性别平等政策等方面入手,为年轻人提供更友好的婚育环境。然而,婚姻作为个人选择,其多样性与自主性也需被尊重,社会应更包容多元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危害社会,不影响别人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些生活方式不能为父辈接受,但是生活是自己的,也许这就是自私的人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