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后,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2023年05月09日21:33:13 情感 6258

中年之后,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 天天要闻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作者:洞见leyla

梁羽生说:“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人到中年,总以为自己同世界交手多年,早已刀枪不入、百毒不侵。

但再坚强的人,也会有脆弱的一面;再刚韧的心,也会有受伤的一天。

之前听老人说,秦岭淮河以南,生长着一种马尾松。

每当伐木人砍去马尾松的枝条,它们又很快会分泌一种汁液治愈自己的伤口。

到了这个年纪,其实我们也应当,学会像马尾松一样疗愈自己。

1

用孤独,疗愈庸俗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单位领导的组局,你佯装笑脸挨个敬酒;

并不相熟的朋友邀约,你犹豫再三奔赴饭局;

久不联系的亲戚来访,你勉强自己热情相迎……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穿梭于人来客往的社交场,以为这样的交际可以联络感情。

但下了饭桌,万般的风光热闹,最后也变成一场虚无。

因为你发现,人前的推杯换盏,并不能换来人后的推心置腹。

廉价的社交,反而会让人更加庸俗。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人到中年的我们,比起繁华热闹,更需要一些孤独的时光,在心中修篱种菊。

参加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时,许知远仿佛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别人都绞尽脑汁增加曝光,他却远离人群喧嚣,独自享受海边的悠闲时光。

他会独自在树屋内享受音乐,也会时不时给自己泡一杯咖啡。

独处的时光里,无人叨扰。一切风景,在他眼里都变得富有诗意。

千奇百怪的海浪声,在他的耳中也是一场丰富的音乐盛宴。

中年之后,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 天天要闻

对孤独的向往,也塑造了他的个性。

当别人都在浮华的娱乐圈追名逐利,他却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澈,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谦谦君子。

正如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到了一定的年纪,与其搔首弄姿地引人注目,不如远离人群感受生活的真谛。

单枪匹马的生活其实并不乏味,无人打扰的日子其实格外舒心。

因为独处是一场对生命的回归,让内心豁达、淡然,获得滋养。

于寂寞中,寻得广阔天地;在孤独中,看遍世间风景。

2

用阅读,治愈浮躁

中年,是一个满地鸡毛的年纪。

出门在外,上有颐指气使的领导,下有牛气冲天的下属,中间还有故意刁难的合作商;

回到家里,上有白发高堂,下有娇儿稚子,中间还有一个整天和自己怄气的伴侣。

琐事缠身间,难免心浮气躁。

听过一句话: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舒缓浮躁,读书都是最实用的方法。

因为书读得多了,其间的知识总能一点一滴地改变你的心境,让你更加从容平和。

2002年,樊登在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的工作。

当时他每个月的薪资是一万八,远超周围其他人的收入。

按理说,拿着这么高的工资,日子可以比大部分人过得好,但樊登却很苦闷。

因为他一直渴望成为白岩松那样的主持人,可现实中,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却始终籍籍无名。

更糟糕的是,他越想成功,就是离成功越远。

“做个节目被毙掉了,再做一个又被毙掉了。”

终于,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有所改变。

于是,他不再急着出名,而是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之上。

每天下班,他就捧起一本《论语》,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

看完《论语》,又在接下来的两年读《道德经》《金刚经》……

当他深入阅读完一本本经典书籍,逐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他感悟到做人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来,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于是他再度回归舞台,耐心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终于一朝扬名,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春天。

中年之后,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 天天要闻

梁实秋说,对于一般人而言,读书是最简便的修养方法。

因为书本能化解你的浮躁,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人生的旅途到了中年,焦虑常有、困顿常有。

烦躁之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两本好书。

书中的一字一句,未必能帮你解决当下的难题,却能够给予你最温柔的抚慰。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你的眼界也会更加开阔,做人的韧性也会得以加强。

书读得多了,纵然生活有万般刁难,内心也绝对不会慌张。

3

用行走,舒缓身心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药。”

现今社会,每个人都多少处在生活的压力之下。

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养护好我们的身心。

而疗愈身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行走。

1872年,尼采发表第一部美学作品《悲剧的诞生》,激怒了一批古典主义教授。

有人抨击他:不配做学者;

有人认为他:亵渎了古典语文学这位“母亲”。

在巨大的争议之中,尼采遭到了事业上的至暗时刻。

他为此头痛不已,视力也迅速恶化。

但是这位大文豪并没有就此消沉,他选择了在行走中疏散心情。

每天清晨,他都会独自在湖边和森林中漫步,一走就是六个小时。

湖光山色之间,空气格外清冽,所有的烦恼都仿佛被他抛之脑后。

负面情绪得以悄然释放,内心就能得到滋养。

坚持行走了一段时间,他的病痛竟然逐渐好转,于是重新埋头写作。

《论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等多部惊世之作,就是在那时完成的。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没有什么压力不能通过行走消除。”

肢体的摇摆间,淤积的忧愁和困扰也能得以释放,身心自然能够得到舒缓。

作家陈忠实在44岁这年,在创作中遇到了瓶颈。

每天写稿的压力很大,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总是不满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沿着村庄的北坡漫步,看柳絮随风飘动,看月亮由东向西。

田园的新鲜空气,让他神清气爽;乡间悦耳的鸟鸣,让他心情愉悦。

一段路途走下来,精神状态饱满了许多,随后立马执笔构思出了经典作品《白鹿原》。

梭罗说过:“我每天都花上至少四个小时来散步,漫步在山丘田野,彻底摆脱尘世的纷扰。

非如此,我的健康和精力便难以维持。”

中年之后,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 天天要闻

行走的过程,就是瓦解压力的过程。

脚步的丈量之间,你会忘却日常的烦恼,会消解内心的苦闷。

坚持行走一段时间,身心得以休养,人也就蓄满了重新出发的力量。

余华说:

“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

累了、厌了、倦了的时候,不必苦苦硬撑。

在孤独中、在阅读中、在行走中,抚平内心的褶皱,治愈生活的伤口。

学会疗愈自己,哪怕岁月有万般艰难,但艰难过后,一定会看见更美的风景。

点个赞吧 ,和朋友们共勉。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