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的那篇文章《你有随时可以打扰的人吗?》下面,有小伙伴留言,讲述了关于他一个朋友的故事。
我就用第一人称讲讲这位小伙伴要说的故事吧:
“随时可以打扰的朋友”,我还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而且她是一个特别懂得善解人意特别厉害的女孩。
她是我高中时候的班长,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十年了。
她八岁那年,父母离异。
十一岁那年,父母再婚。
她曾经跟我说过,虽然新家也很不错,但毕竟现实生活不会是《家有儿女》,重组家庭,很多东西还是要小心应付的。
或许就因为这样的应付,你也被雕塑成了一个对人类情绪洞若观火的,且能在任何情况下周全一切的人。
她不仅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而且有余力和智慧为身边的人摆平他们摆平不了的事儿。
毫不夸张的讲,只要在她身边,听到她开口说话,你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和信服感。
所以高中时候,在她的领导下,我们班级实现了去班主任化管理。
无论是纪律、卫生、学习、大小活动、同学矛盾,甚至老师间的纠纷,她一个人全权负责。
并且处理的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也正是如此,很多时候,你看到她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干练,会忘记她仅仅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
她也有自己的迷茫,也应该有自己的脆弱。
后来,她去北方,我去了南方。
我们高中毕业,也有七年了,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这几年,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人,也发生过很多事儿。
不知道怎么了,无论我多么用力去社交,多么努力靠近一个人,我好像始终都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很难形容。
就好像你看到一段有意思的视频,一段很触动的文字,特别想分享,特别想分享到你的通讯录里某个好友。
但是,当你打开通讯录,发现你不知道分享给谁。
于是你只好分享到朋友圈,然后你期待有人给你点赞,期待有人给你评论跟你探讨。
但其实你明知道,可能没有人会打开看,没有人真正在意你那些细微的悲喜。
孤独并不是来自于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真正的原因,是无法与他人交流最重要的感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和我说,她失恋了。
我知道,她因为那段感情,淡出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抛弃了情绪的其他出口,恋爱就是她唯一的快乐源泉。
她甚至把他们之间的共同未来,当做精神图腾。
失恋后,她说她很痛苦,但她没有办法把这些负面情绪交给朋友。
因为她不想做扫兴的人。
“雨,不大,自己能挺住。”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之所以成为十年挚友,是因为在我眼里,一直以来,我看到的都不是她在其他人面前的圆滑刚毅,而是她的无援可依。
我就觉得,不能让她只身一人站在滂沱大雨中。
于是,我要去她的城市,也为她撑伞。
我们见面后,没有什么热泪相拥,也没有什么悲痛深聊,就简单的两人。
我们逛商场,唱k,躺在一堆外卖里看剧,有的是聊不完的幼稚笑话。
这个时候,让人戏剧性的事儿发生了,家中父亲急病,母亲着急电话。
我要赶紧回去,没有当天的机票,只好明早的机票。
当订完票放下手机后,我不知所措。
旁边的她,突然张开双手,给了我一个拥抱。
我当时特别想哭,但没哭出来。
好像就在我被拥抱的那一瞬间,我那几年积攒的所有疲惫、孤独、痛苦都被消解了。
后来我回到家后,有想过,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接到这个电话,我会怎么接受呢?
大概是在床上什么也不做,开始思考死亡,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思考千百年来,哲学家想了一辈子都没明白的课题。
最后拖着疲惫的心智,度过接下来一段痛苦难熬的日子。
可在她身边,我的苦难,仅仅被她的一个拥抱治好了,就被一个拥抱治好了。
故事讲完了,
或许我们都太想做一个无坚不摧的完人了,总要逼迫自己吞噬世界的规则,在庞杂的信息流命令自己必须成熟,独立思考问题。
于是,我们在高维世界里不断错位,逐渐活成了一个个不相关的质点。
然后,我们变得羞于展露脆弱,不敢麻烦彼此。
或者说我们认为没有必要麻烦彼此。
我们都习惯了自己一个人消解自己的全部情绪,习惯思考着漫无目的的思考,最终论入虚无。
这或许就是精神内耗的根源吧。
可这东西,谁能治得了呢?
能治好它的,可能只有那个愿意为你撑伞,也愿意让你为ta撑伞的人。
如果你站在雨里,不妨回头看看,伞在哪里。
雨很大,你可以躲在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