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养儿真能防老吗?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的调解频道上看到,有的家庭虽然有很多孩子,但是还是会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而起冲突,这一现象在我们当代社会中常常发生。
王小波专家曾经说过,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养儿真能防老吗?“新型不孝”真的比啃老更可怕?
翅膀远了,心还在这里吗?
孩子们就像满天星辰,奔赴悉尼、墨尔本等去那些地图上看起来更闪耀的城市,追逐更广阔的天地,这曾是父母最深的骄傲,是他们亲手把羽翼丰满的雏鸟一次次推向高空。
世界是小了交通方便了,可家里到物理上的距离却被拉得无限长,孩子远走高飞,父母翘首以盼,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是有些时候,这硬币翻转过来未免太沉重了些。
地理距离一旦扯开,心灵的频道也常常失焦,以前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如今被有时差、有延迟的视频通话取代,问候还在,却像填一份例行公事的问卷,“身体好吗?”“挺好”,“钱够不够花?”“放心”,几句不痛不痒的寒暄过后,屏幕两头往往只剩下沉默。
孩子们哪里想得到,电话那头那句云淡风轻的“挺好”,背后可能是一个人等快递等到望眼欲穿,可能是一个人把年夜饭热了又热,甚至可能是凌晨摔倒后,咬着牙自己爬起来歇了三次才缓过劲儿的狼狈,屏幕的光影最会藏事,科技给了连接的假象,却填不满那份渴望触手可及陪伴的空落。
银行卡里的数字再暖,也暖不过一双搀扶的手,视频里的笑容再真,也比不上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精神赡养”这四个字,很多时候就像挂在半空中的灯笼,好看却照不亮脚下的路。
“我没事”是真的没事吗?
那份不给儿女添麻烦的体面与坚忍,往往是老一辈身上最厚重也最令人心疼的铠甲,他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把“我没事”、“别担心我”挂在嘴边,内心深处对陪伴的渴望,像潮水般翻涌,却被他们小心翼翼地压在平静的日常之下。
大概是不想给远方的孩子“添堵”,又或许是对搬去陌生环境,过一种“被安排”的生活,有种本能的抗拒和疏离感,毕竟故土难离,不光是舍不得那几块砖头几片瓦,更是舍不得那份熟悉的生活秩序和人情味儿。
许多家庭内部对“好孩子”的定义,也在悄悄发生着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变化,父母一方面为孩子在远方打拼出的成就感到脸上有光,可另一方面,当病痛孤寂一股脑儿袭来,又忍不住幽幽叹一句:“养这孩子有啥用?”
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些选择守在父母身边,端茶倒水日夜照顾的子女,有时反而不被高看一眼,甚至会被亲戚邻里在背后嘀咕“没出息”、“不求上进”,而那些远在天边、事业风生水起的孩子,哪怕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也依然是父母挂在嘴边的骄傲,这种评价标准的错位,无疑给本就微妙的家庭情感又添了一把火。
隔着万水千山,谁来接住空巢老人的心?
“孝顺”这两个字,在不同代人的字典里,解释也大相径庭,对很多老人来说,孝顺可能就是病床前递过来的一杯温水,是摔倒时能及时扶一把的手,是黄昏散步回来,有人陪着唠唠嗑的那份踏实和暖意。
可对于在现代社会里摸爬滚打的子女来说,“孝顺”更容易被理解成经济上的供养、逢年过节的电话问候,以及“尊重父母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是独自忍受孤独,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就像在情感的供求之间,划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口子。
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如同定海神针,支撑着传统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可现在社会结构变了,个人价值越来越被强调,这根针也开始晃悠了,孩子的人生轨迹不再非得以家庭为圆心画圈,他们的翅膀天生就渴望更辽阔的天空。
社会学家早就说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光改变了经济版图,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代际间的相处模式,当“回报家庭”不再是唯一的价值标尺,传统的养老承诺自然就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挑战。
家庭的承托力变弱了,社会的保障体系本该及时补上来,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各种模式听起来都挺好,但现实是这些社会化的养老资源,要么总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要么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让人不放心,更要命的是,它们或许能解决老人吃饭穿衣的日常问题,却很难填补情感上的窟窿和心理上的孤寂。
心理学家早就告诉我们,家庭关系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成员之间能不能相互接纳,开明的父母,懂得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不管他是平凡普通还是出类拔萃,并在这个基础上摸索出最合适的相处之道,而不是总想着把孩子捏成自己期望的那个泥人,这种从心底里发出的接纳才是亲情这棵大树最稳固的根基。
距离虽然远了,但连接心意的方式并不少,一次主动打过去的电话问候,一场视频通话里耐心的倾听,一份托付备用钥匙的信任,这些看起来再小不过的举动,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心的距离。亲情这东西也需要持续学习和用心经营,它不是一劳永逸的。
幸福晚年的图景,也绝不仅仅只有儿孙绕膝这一种画法,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尝试更多元的养老方式,几个脾气相投的老伙计一起盘下个小院子,打造属于自己的“养老乌托邦”。
社区里的老年大学、兴趣小组,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充实又多彩,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也能在不经意间送去温暖,这些社会性的连接和情感上的支持,正渐渐成为传统家庭养老之外,一股不可忽视的补充力量。
一个刚毕业的姑娘,可以带着妈妈一起到陌生的城市打拼,最终靠着娘俩的努力拥有了自己的小家,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能在和老伙计们的棋局茶话间,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只要愿意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古人说,“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在纷纷扰扰的家庭关系里,与其费劲去猜对方心里到底想什么,不如多关注那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关怀,人心隔肚皮,深不见底,可那些持续的、带着善意的行动,却更容易被感知被理解。
时代的潮水滚滚向前,每个家庭都是浪尖上的一叶扁舟,无论是那些在急诊室独自签字的老人,还是那些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摇摆的父母和子女,他们的故事都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转型期,亲情面对的迷茫和努力的探索。
也许最重要的不是拼命想回到过去某个想象中完美的“港湾”,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学会新的导航方法,重新校准亲情的罗盘,那个迟来的拥抱,那场没能预料到的摔倒,以及之后要如何伸出援手,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更是理解、弹性,和一起成长的智慧航程依然漫长,但只要彼此心中的灯塔不灭,就总有重新靠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