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件让自己更好的事去做
黄玉岚
早上,读到我们沭阳本土作家袁敏写的《秋风至》,我在想:人家怎么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我和她小窗私聊,给她发了这句话:秋景亲恩思重文美,恰到好处。这篇文章无论形式、内容还是语言、思想都值得我学习!
她也喜欢读书。我告诉她,就我目前状态来讲,读书就像美食,是很省事的享受;写文则是做事,是要坚持着付出。我是典型的好吃懒做,所以,只想读书,写文只是偶尔为之。最近在“新城文学”上开的这个所谓的专栏,也都是粗制滥造,没有一篇能和她这篇比的。
但这么个写,也不是没有收获。就像《新城文学》编辑老师一直鼓励我说:只要写,就不是空。读写说,是分不开的,读的过程,也是写要学习的观摩;练习写时的雕琢,也让自己学着精简说话。读写说,互联互通,互相促进。
回看自己读书的经历,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思想成长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我人格的最终养成,是我略感欣慰的事儿,甚至有一段时间让我沉溺于安静,不愿和别人交流。
直到和编辑老师相约写文,我敬佩贤官镇几位前辈对文学的坚守,他们的执着给了我写文的信心。
虽然我目前写文,只流于记录,但也是一种生鲜的记录,记录着我每天的所读所遇所思所做,以及想要留住的所有的美好。巴不得要让所有的美都为我所用、都予以呈现。算不上真正的文章,只是在练笔,好在编辑老师不嫌弃。人渐老,文还嫩,这种感受真是很奇妙。
连续写了三、四十篇,算是明白了,写文可以让我变得更好的也还是学习。很多时候为了把某件事和某个人或者某个物,写得准确,就会去查找一些相关的信息,弄懂资料中的一些专门术语。或者明白自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需要改变的地方,对个人成长也有好处。
例如在写芃园的系列文章中,为了理解芃园的设计理念,查找了关于叠水、旱溪等一些园林设计方面的术语。看这篇文章,别人也许以为我是一个懂得园林设计的人,哪知这是我现学现卖的,我并不以此为耻,恰恰相反,我很高兴把写也当成了读,当成了学习。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快乐的事儿,那唯一的捷径就是学习,无论是学一门艺术或一个技艺,看着自己“每天一小步、每年一大步”地向前,没有这更能增加自信的了。自信才是一个人想要快乐的源泉,这绝对可以治疗颓废症、虚无感。如果所学正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也只有真正钻进去的人,才知道每一门艺术或每一个技艺,甚至每一件物品,都是耗尽一生的时间也只是得了一点皮毛,这样,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贵,也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道理。这样的我,自律、充实、谦逊。
对于园林的喜爱,也来自于阅读的经验,正是从被称为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引我略懂了建筑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正是这些方面的学习,扩展了而我观察世界的视角,与我遇到的芃园加以连接,就自然成文,也对园林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此美妙,是不是?
在我看荷的过程中,我喜欢去搜集关于荷的古诗词,通过搜集的过程,让我像《桃花源》中那个武陵的捕鱼人,钻过“林尽水源”的小山口,“豁然开朗”进入了古诗词中,翻着《红楼梦》,就是现在也依旧在桃花源中流连。诗意生活,多好!
这样,写也依旧是在读。且是自己找来的,眼前荷的姿态与我心中涌出的感叹相贴合,更容易记得,不仅对我的读写说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更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包括人和万物。自然的灵动让我心生喜悦,别人的思想完善着我的品格,这些都让我会变的更加平和和感激,无疑,我也越来越好。
年过半百,时间对我何等珍贵!所以看着年轻人,大把大把的挥霍时间,或者还在迷茫中混日子,我忍不住心疼,说多了就成了代沟。如果能早一点找到自己想做的那个事儿,长期坚持下去,那该有多好!
就像我的老师从16岁开始,65年来只做了一件事:画画。而且是那种默默无闻的,没有一个各级美协头衔的那种不在乎名利,他的画才是体现了做人的境界,属于艺术的高峰。让我一直思考的是到底是他成就了画,还是画成就了他?他告诉我:对个人精神的无限追求,只要沾到名利,就会走弯路。
“一生一画”,他用一生的努力形成了画自由、和谐的大美,也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画画这件事儿,他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一种遮掩不住的光彩,也让他可以俯瞰世界所有艰难困苦、追逐熙攘。这正是我要向他学习的精神内核。
说到底所有的学习,所有的学问,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
我对写文没有期待,也不知道将来自己会怎样,至少在学习中快乐就好;也不知道我可以坚持多久,想想老师那堆满所有房间的画稿和书籍,想想长征中的女性,想想长津湖那超出人体极限的战争,我安然潜行。
真的真的希望,这份快乐你能够拥有!方法很简单:找一件自己喜欢事儿,最好是有点难度的,需要用意志去坚持,就像写文对于我,坚持着做下去,这样才会更快乐,让自己更加美好!前提是劳逸结合,注意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