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恰如其分的自爱》这本书之后,我想给这本书打六星,真的!五星不足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欣赏。
(一)阿德勒的心理学说
一直以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人们影响深远,每个人都试着从童年的创伤中来解释自己现在的行为,试着自我疗愈。
但是,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消极感,我们会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而忽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如果,童年的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为什么同样出生于不幸的家庭,有些人就放弃自我,自甘堕落,而有些人却因此发愤图强,取得巨大的成就呢?
阿德勒的目的论,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我们出生的环境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决定了现在的我们。
比如,同样在不幸的家庭长大,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抛弃“因为”的想法,而是变成“幸亏”,那又会怎样呢?就像书中的善英,并没有因为有一个攻击性的母亲而受伤,反而让她变得更加珍惜家人间的亲情,在母亲的刺激下更加努力更加上进,最后变成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己。
更准确地说,根据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不同的方向,生活的风格也出现了万千变化。比起经历本身,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发挥的作用更大。
阿德勒是和荣格,弗洛伊德齐名的三大心理学巨擎。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两人亦师亦友,他曾经和弗洛伊德共事,后期又因为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于是独立出来,开创了自己的学说!
这就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但是,读他的原文著作,却难免有略显枯燥的感觉。
(二)朴艺真的解读
朴艺真是韩国高丽大学和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管理学硕士,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管理学博士。因为工作关系,她接触了阿德勒心理学,令她接纳了过去,也更深地理解了自己。于是,她深入学习,取得了国际个体心理学会专家的资格,还成立了韩国阿德勒株式会社。
韩国心理学家朴艺真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还有能令人产生共鸣的19个真实案例,著作的《恰如其分的自爱》这本书,不仅很好地诠释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也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性。
比如作者谈到自我接纳,解释了“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的区别。
自我肯定是看不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无条件地苛求自己,认为“我可以做到”,“我是最棒的”。
而自我接纳则是,如果我只得了60分,在坦然接受60分的基础上,我会为了取得100分而继续努力。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还比如“乐天主义”与“乐观主义”。乐天主义是指先天形成的性格或思维倾向,乐观主义是指后天培养出来看待事情的心态。
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它与只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什么都不做的乐天主义是不一样的。
还有“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人生并不完美,每个人都怀有自卑,“感觉自己有所不足”,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自卑感。
如果这种自卑感加深,成为日常生活的障碍,郁结于心,并将其作为失败的借口,变成一种病理上的疾病,那就是自卑情结了。
自卑感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发展自我,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自卑情结则是把消极的结果合理化。
作者在书中对这种人性心理细微地解读,令读者茅塞顿开,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因为韩国社会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恰如其分的自爱》中的真实案例也让中国读者产生极为真实强烈的代入感。
(三)结尾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让我们认清自己,接纳自己,不再一味的追求别人的认同。
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同,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与世隔绝,只是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恰如其分的自爱,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融入社会,拥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