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野
说一件让我大为错愕的事。
春节时跟亲友一起看《长津湖》,听他们谈观后感,有位大叔说:那个年代太惨了,当兵的都被“洗脑”了,一个个往前冲,死了多少人啊,太残忍了……
这件事我琢磨了很久。以前我们在纪念烈士时常说“你若记得,他便无悔”,可是“记得”就够了吗?那位大叔生于六零年代,他当然“记得”黄继光、邱少云,知道抗美援朝,但他,不相信——他不相信那些勇敢无畏是来自内心的力量;他不相信那些牺牲清澈无瑕。
这种“不相信”,你或许也碰到过。和平的年代久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了,有的人对“牺牲”两字的认知,模糊了偏差了。
所以,仅仅“记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相信”,我们得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相信”。
“相信”才能真正地对抗遗忘。
去年冬天,有人从边关发来一张照片,是一个年轻士兵残缺一部分的手指。那名士兵因为执行一次紧急任务,不幸冻坏了一小截指头,看着令人心酸。
但当我把这张照片给朋友看时,他们却都只认为——这是部队后勤保障的问题,为啥没手套戴啊!
你看,即使是一截指头的“牺牲”,都会有人不理解不相信。我没办法告诉他们,那是一次涉密的任务,有的精细操作戴着手套会影响……
一位19岁士兵的手
▼
谁不希望平平安安活着,谁不希望过安稳舒适的生活,怎么会有人那么傻呢?怎么会有人跟我不一样呢?是不是被“洗脑”了?是不是另有隐情?
相信“牺牲”太难了,相信所谓“人性”却很容易。
记得2020年10月,当韩国男团“防弹少年团”发表涉及抗美援朝的冒犯言论时,国内有粉丝为维护偶像发帖。
战争非正义论、生命平等……你看他的帖子里是不是就透着西方最常鼓吹的那一套。
这样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相信当年上甘岭战役时,秦基伟司令员的怒吼:为了全局的胜利,要娃娃婆娘一起上,我也要抬着棺材上,十五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在牺牲烈士面前,说出“我相信,我永远相信”,原来才是最好的纪念。
相信牺牲的价值,就一定要相信,他们曾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2020年11月,四级军士长温涛在高原执行任务时牺牲。听战友说,温涛牺牲之时,儿子刚刚出生10个月,他弥留之际,在电话里听到儿子含糊不清地叫了一声“爸爸”,那是他儿子的第一声“爸爸”。
温涛的母亲抱着儿子的骨灰盒
不肯松开
▼
我曾去过温涛所在的特种部队,每个弟兄都说,温班长是个特别好的人,他哪怕遇见不认识的战友,也会笑着跟人打招呼。
爱笑的老大哥温涛,成为7年里第二个新刻在那支特种部队烈士墙上的名字。
每个牺牲的烈士,都曾和我们一样年轻,有着平凡的理想与幸福。他们为什么要舍弃生命啊,其实答案都无比相似。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
“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他们相信牺牲的价值,而我们这些被荫护的后人,又怎能不相信呢?
相信牺牲的价值,就一定要有对烈士真诚的纪念与告慰。
抗日名将张自忠牺牲后,灵柩停灵宜昌三天。千家万户百姓街头设祭,“祭桌上盛陈珍贵品物者,其意恨不尽献所有于此民族英雄也”。
老太太们半夜起来手制面食,为山东人张自忠做北方饭——老人们唯恐当地饭菜不合故去英雄的口味!
彼时的宜昌城大敌压境,即将沦入敌手。而十万群众自发送殡,无人指挥却列队而行,整齐无比。
虽然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防空警报与悲壮的军乐声交织,百姓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视敌机盘旋蔑如也”!
有对烈士最崇高的敬意与纪念,这片土地就永远不会缺少挺身而出的英雄!
纪念烈士的形式很多,不一定都要宏大,细小的日常的铭记同样重要,知乎网友@大猛讲过这样一段往事:
“我是徐州人,从小就住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附近。淮塔周围有一圈雕刻着部分烈士姓名的大理石墙壁,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去那里找和我同姓的烈士,那是我们同姓本家的骄傲。也有很多老人带着孩子用烈士的姓名教孩子认字,每当孩子念出他们名字的时候,这些埋在青山里的英魂应该也会欣慰吧。”
相信牺牲的价值,就一定要善待烈士的家人与后人。
2019年4月,我曾和地方工作人员一起为一位烈属发“光荣牌”。这位烈属94岁了,她的儿子刘胜航在1982年牺牲,年仅19岁。
回去的时候,省军区的同志问我:都快40年了,我们给老人送来“光荣牌”,你觉得我们做这些有意义吗?
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对于老人来说可能是迟来的告慰,她甚至都听不见喧哗的锣鼓声了。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意义重大,你得让乡亲们让街坊邻居们听到那些锣鼓声,感受到我们对烈士对军人的无上尊崇,并把这件事坚持下去,让先人安息让后人相信。
9月30日,第九个全国烈士纪念日。
烈士纪念日定在国庆前一天,正是昭示了中国从苦难到辉煌的艰难历程,要人们铭记,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
若无9月30日,何来10月1日。
记得他们的牺牲,相信他们牺牲的价值,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纪念与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