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感知到的许多美好,他会不会也必然地会感到到更多的丑恶。这可能也是《道德经》中所讲述的一个原理。众人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已,众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一个体验,刚吃过一个很甜的糖,再去吃一个稍甜的水果,就感觉不怎么甜了。反过来,如果吃到一个很苦的食物,再去吃一个很甜的。就会感觉特别的甜。由此再深入下去,我们由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其实是很不真实的。它是否是在不断地对比中产生的?
我们人的眼睛也是这样,刚从一个亮堂的地方走进暗处,顿时会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觉得暗处的一些地方也慢慢地明亮了起来。这可能也是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是从明亮的地方一下子到了暗处。这时,眼睛几乎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但过了一会,暗中也是有自身的明暗层次的,这样的明暗层次又在人的眼中形成了对比。不久,人们又可以在暗中看见那些稍微明亮一些的地方了。
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可能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从结果的角度来讲,他们创造出极具有美感的作品时,也会必然地深深地感知到丑恶。所以他们一方面极具有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常常会感到纠结、痛苦、抑郁。比如梵高、海子、顾城。或许可以反过来讲,伟大的文艺者必须具备一项能力,从丑恶、痛苦、烦恼中,提炼出美好、快乐、幸福。但他们在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也同样可能会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一个由盛而衰的贾府,在贾府没有衰败之前,诸如贾宝玉这样的人,每天都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正是因为享受过这样的生活,当贾府衰败的时候,尽管贾家仍然还具有超过一般家庭的家底。但是贾宝玉这样的人对贫穷落魄的感受会超越很多的普通人。向往美的、好的,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执着起来,也就同时埋下了痛苦的种子。而许多的哲学流派则是对世间美好的超越。它会教人们认知,即便美好也好,丑恶也罢,都不过是一种相对的价值。我不必刻意摒弃它们,但也要能够不为其所动。
人很多的感受是对比出来的,这对比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分别。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讲,不要攀比,其实只要活在现实生活中,就必然会比。只是了解到一些深刻的道理后,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比得少点,有意识地克服攀比的心。另一方面可以化外在的攀比为内在的攀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