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大家是否已经在主观意识层面认识到了,“逐利”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始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大多数人更看重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稍微放下成功逐利的迫切之心,我们都知道,离开了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即使我们已经有了自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法,我们能保证既有的方法到底是否适用吗?离开运用智慧的分析过程是很难得出结果的。
说得直白一些,不想用脑子去思考问题本身,就想直接解决问题,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所以,若想有效“抓住主旨”必须“先行分析问题”!
很多朋友会说,谁说我没有分析问题了,我想过了。
请问:所谓的“想过了”是运用系统方法全面地分析问题还是瞬时思考后的快速决策呢?
我这儿有个例子,大家来分析分析
我的一个学生问过我一个问题:老师,如果发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但是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该怎么办呢?又是一个看重解决办法的提问。既然,我们应该先行分析问题。逍遥当然不会直接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了。
逍遥相信,任何问题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它一定体现在具体的“事”上。因此,我反问:导致你提出这个问题的“事”是什么?
果然是有具体的事的。
学生告诉我,领导要求他提交一个报告,到了提交报告的时候,他的U盘出了问题,无法按时提交了。
我问他:那你如何做了呢?他说:我和领导说明了情况,回家取了备用U盘,打印出来后,交给了领导。“那领导说什么了?”我继续问道。“提了几点改进意见,让我回去改。”学生答道。
“那问题岂不是已经解决了?你为什么还要问我这个问题呢?”我问道。学生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了。
让逍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与我交流后的迷茫来分析,学生应该对“守时”很在意。因此,当出现可能无法按时提交报告的情况时,逐利的天性跳了出来,快速地决策,将“不能按时提交报告”看作是“有害的情况”,进而被当作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避害的表现)。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了,仍然还纠结于“守时”的问题。
但是,这种“以我为主”的“秒决策”恰恰使其忽略了事中另外的当事人——领导,进而忽略了对领导要求的关键所在。领导要的是令其满意的报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按时提交报告。
各位朋友们,不要以为上述的情况仅仅是个例!现实中,太多的所答非所问、过于自信所导致的尴尬、矛盾甚至于懊悔不已,从实质上看往往都是“以我为主”的“秒决策”所导致忽略“问题所处的事”、忽略“问题所处事中其他当事人”(简称“非我”),进而误判“问题关键”的结果。
所以,只有“以事为主”才能“抓住主旨”!
所以,只有将“我与非我”共同放在事中来分析的时候,才能“抓住主旨”!
简言之,当我们“先分析问题”——“以事为主地分析问题”——“充分考虑我与非我,以事为主地分析问题”时,问题的关键往往就会在我们脑海中爆发出来,而爆发出的关键往往能实现“我与非我”的同时获益。
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