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别小看一个不合群,也不爱说话的人

2022年08月28日16:04:02 情感 1117

有人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喜欢沉默?”

高赞的回答是:“因为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成年之后,你就会发现,身边很多人,不合群,也不喜欢说话。他们就算是在群体里,也是默默无闻的样子。

如果你以为他们是没有出息的人,不值得交往,就大错特错了。对他们高看一眼,学习他们的优点,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永远别小看一个不合群,也不爱说话的人 - 天天要闻

01

不爱说话的人,不是不说话,而是一言九鼎。

东晋时,有一个画家顾恺之,行为有些“异常”。

比方说,他画了一个人物,好多年都不会画眼睛。他帮大臣裴楷画像,额外添加三根胡须,还说“特别传神”。

有一次,瓦棺寺要扩大规模,召开大会,就号召大家募捐。

你给十元,我出百元,寺门口,好不热闹。

顾恺之走到门口,挥笔写下“我要捐一百万”。

和尚们很疑惑,一个穷酸的画家,去哪里拿钱呢?顾恺之不慌不忙,在墙壁上作画,并且把院门关起来,不让人看。

过了一个多月,顾恺之传话出去:“第一天来看画的人,给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给五万,第三天来看的人,随意给......我准备画维摩居士的眼睛了。”

方圆百里的人,还有一些远方的官员、富豪,专程来看顾恺之画眼睛,给的善款,超过了一百万。

俗话说:“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如果一个人说了话,但是做不到,以后说再多的话,也是废话而已。因此,说话之前,要有筹划,看看自己有没有说谎,是不是可以做到,说话之后的结局如何。

说话不多,也喜欢一个人独处的人,其实是在独立思考而已。

在不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总是强迫自己“静一静”,然后就会想到办法。再开口,就是解决困难了。

把“静一静”成为常态化,为言语负责的精神,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外人看来,你不说话,或者忽然就“哑”了,是奇怪的,但是你却心中有数,见怪不怪。

永远别小看一个不合群,也不爱说话的人 - 天天要闻

02

不爱说话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远离三观不同的群。

也许,你会这样认为:不合群的人,总是形单影只,拒绝所有的应酬,工作中也习惯了独断,很少和同事交流。

事实上,不合群是一种态度,并不一定消失在群体里,或者是一个人独居深山,不问世事。

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从小就显露了不合群的征兆。

他十一二岁时,和母亲去亲戚家赴宴,大家都打扮漂亮,聊海阔天空的话题。唯独他很冷漠。母亲觉得没面子,要他说点什么。

他说:“这不是我的志向。”

从郑玄的人生历程来看,他并不拒绝群体。

少年时期,他先后在张恭祖马融等人名下读书;成年后,去多地游学,还办了学堂,亲自讲学。

到了中年之后,他回避“乱世”,从此闭门写书,研究学术。他对《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等书,进行了注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你走东边,去看日出,别人要去西边看风沙,为什么要强求自己,跟在别人身后呢?

时局不同,年龄不同,你的三观也会有所改变,并且你很可能和时代“格格不入”。要是你强求自己合群,肯定会很难受。不如远离群体,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过一段时间,有同层次的人来交往,人生就热闹一些了。

简单来说,聪明的人,能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还能够“自立门户、自己拉山头”。

对于当下所在的群,可以做到“边走边扔”。当自己的层次变高了,把低层次的群,就放弃了。当群里的人都“变味”了,就可以果断退出。

比方说,以显摆成绩为主的同学群,就不适合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遇到互相拍马屁的工作群,最好是隐藏自己。

永远别小看一个不合群,也不爱说话的人 - 天天要闻

03

不爱说话的人,不是没主张,而是远离“人多嘴杂”。

《增广贤文》里写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当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的时候,就会被别人利用,起码会抓住话柄。

在《醉醒石》第三回里,有一个钱秀才,以教书为生。

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他娶了财主家的女儿淑娘为妻。

淑娘每天闷闷不乐,因为她在出嫁之前,许配给了一个叫汤小春的男人。只是长辈出尔反尔,逼着她嫁给了钱秀才。

有一天,钱秀才请了一群成年的学生喝酒。把夫妻之间的大小事,和盘托出。

一个叫余琳的学生,鬼精似的,趁着夜色,假扮成汤小春,把淑娘骗走了。钱秀才的姻缘,也因此消散。

人多的时候,声音最大的人,也最容易惹祸;那些躲在角落里,看“戏”的人,才能明哲保身,还有机会抓住别人的话柄,反制于人。两者对比,谁对谁错,就很明显了。

我们可以听到别人的言语,但是听不到别人的“心声”,只能靠“悟透、判断”。因而,做一个不起眼的“群居人”,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永远别小看一个不合群,也不爱说话的人 - 天天要闻

04

漫画《夏目友人帐》中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习惯独处的人,内心是丰富安静的,并不寂寞;使劲往群里走的人,内心是躁动的,看人脸色,听人瞎说,自己胡言,反而很寂寞。

做人,要从心所欲,别让自己淹没在人海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