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上一次,我们分享了《恰到好处的亲密》这本书中,关于“建立长期亲密关系时,应当注意的3个要点”。
这一期,和大家分享书中,关于“亲密关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的3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爱能化解一切孤独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
每一个人都不容易看到自己恋人的爱的逻辑,相反我们都沉浸在自己对于爱人的方式上,并且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在爱情上的孤独,并且你会发现两人越相爱越孤独。
相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相反,因为相爱,一些问题却会接踵而来。
爱情,是把双刃剑。有美好,也有残酷。
因为,爱情的致命缺点,就是:善变。
其实,不只是爱情,其他感情也会不断地变化。
小时候,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和成年后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就会发生一个转变。
作者说:
特定环境下,爱当然可以缓解孤独,但在不利的环境下,爱也会加深孤独感。
和“爱”不同的是,“亲密”却总可以减少孤独感。
爱情、亲情只是一种关系,这段关系是走向亲密,还是疏远,有一个问号。
亲密是一个选择,疏远也是。
不要认为爱,会帮我们维系一切感情。只有我们努力制造亲密,爱才会帮我们化解孤独,否则,可能恰恰相反。
第二个误区:家庭关系天然具有亲密感
家,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
我们以为,只要是一家人,就一定会彼此关心,会彼此温暖。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家庭成员中,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你天然亲近。有些人,也许是某个表哥、某个舅舅,还可能反过来成为讥讽你的对象。
每个人,对于家庭的定义是不同的。
另外,家庭也并不是都缘于血缘关系,有些也是基于抚养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家?
梅恩斯对家庭有着这样的解释:“家庭是一个个的小团体,以共同的文化认同为纽带,建立婚姻或类似的契约关系。因为血缘或收养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共同生活和居住。”
然而,这样的契约并不稳定。
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只是某种形式。如果不用心经营,也无法达到亲密的效果。
本书作者给“家”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她说:
在我看来,家庭的基础来自一种感觉,一种亲密的感觉。亲密,让一个家庭有了家的感觉。没有亲密的家庭关系,就像其他缺少了解与关爱的人际关系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因为我们往往对家庭关系抱有更高期待。
所以,即便是家庭,也需要我们用心经营,去制造那种“亲密的感觉”。
正如作者所说:
任何人际关系都能变亲密,也会变疏远。哪怕是父母或家人,也会有疏远的时候。
没有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天然的亲密。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虽然源自天然。但是,如果不用心经营,一样会产生隔阂与疏远。
第三个误区:走入人群,就可以缓解孤独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孤独可以被人群治愈,那就不是孤独。
作者将我们在人群中的关系,概括为“情境式亲密”,即:
描述那些因为某些特定情境而接近我们的非主动人际关系。同一宿舍的四位舍友,一起上课的同学,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皆是这种关系。
因为某种目的在一起的人,因为各自所需并不相同,所以,很难产生亲密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你和旁边的同学聊天,是因为有些寂寞,而他和你聊天,可能只是想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回应你。
作者总结道:
目的和意图截然不同,想要通过这种情境式亲密化解孤独,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
单位里的同事,并不是因为彼此喜欢,才聚在一起,而只是因为挣钱才聚在一起。
在今天日渐庞大的机构里,不同部门的同事,也许并不认识,更不可能有什么亲密关系,摆脱孤独,似乎是天方夜谭。
心理学专家珍妮弗·穆勒创造了“关系丧失”一词。关系丧失,是指在团队日渐庞大的同时,个体成员会感觉自己得到的关怀与帮助逐渐减少,会变得更加孤独。
在今天,我们的关系因为科技的进步,过去本来需要见面解决的问题,现在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可以完成。
科技缩短了彼此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却拉远了彼此空间上的实际距离。
不过,想要改善个人在工作场所或者学校的人际关系,作者给了一个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拉近距离接触来创造亲密关系。”
作者给了一个概念,叫“重复性工作”。
比如说,每日在固定的时间,在公司的茶水间一同喝茶,聊聊工作和兴趣爱好,这些都是不错的交际方式。
没有什么关系,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经营好的。
世界上没有容易的事,只有我们用心,才会有好的结果。
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感谢您的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