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在《随想录》里写道:
“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最近看了不少名人传记,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成功到底是偶然呢,还是必然呢?说偶然的绝大多数是将成功归结于机遇的降临,而说必然的更多会将成功归结于勤于思考,自我的奋斗,及时捕捉到机会机遇。
在我眼中,这种互相对立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又不完整的。因为,成功是偶然和必然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01
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对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抓住偶然的现象,不轻易放过,勤思考,多研究,掌握偶然中之必然,这是许多科学家通向成功的道路。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历史上的转折点,直至今日它依然是我们在医药卫生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青霉素的发明。仅仅是一种药,整个人类的寿命从 45 岁提高到 60 岁。所以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甚至是整个科技史上造福全体最大的一个发明。
1928 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发现青霉素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偶然性作用的经典事例。
那是在 1928 年的夏天,那段时间弗莱明正在专心撰写一篇有关葡萄球菌的回顾论文,出于需要所以在实验室里培养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七月下旬的某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一个霉菌孢子恰好掉进了培养皿中,恰好当时的弗莱明不在——人家乡下度假了。
当 9 月 3 日他返回实验室的时候才发现培养:角落长了一块青霉菌,仔细观察后,他发现周围居然没有细菌滋长,聪明的弗莱明马上意识到这个霉菌肯定不一般,于是他将污染的东西进行培养最终发现这就是青霉菌,而它所释放出一种物质可以杀死很多致病菌。
弗莱明给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随后弗莱明把这个现象发生在 1929 年 2 月 13 日的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
在此后长达四年时间的研究里,他进一步发现,青霉素对许多可引起严重疾病的致病菌都有着显著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且杀菌作用极强,对人和动物的毒性极小。
值得一提的是,弗莱明在自己的报告中称此次发现为一个偶然的机遇。而其实,早在1911年就有人发现过青霉菌,遗憾的是,并没有人对此进行过更深入的研究。不得不说,这一偶然发现其实包含了必然的因素——勤于思考。
02
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迫切需要大量火药。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炭粉和硝石。但硝石在当时很紧张,因此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制取硝石的新方法。
当时,法国有一位叫库尔特瓦的药剂师,正研究从海草中提取硝石。他把海草烧成灰,加水浸泡,再从过滤后的溶液里提取硝石。
有一天,库尔特瓦正在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突然一只猫闯了进来,把桌子上的硫酸瓶打翻了,硫酸沿着桌面流进了浸过海草灰的溶液中。
这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溶液起了反应,升起了一缕缕紫色的烟雾,散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烟雾凝结后,变成了盐粒似的紫灰色晶体,并闪烁出金属的光泽。
库尔特瓦兴奋极了,立即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后来,这种元素被命名为“碘”,它的希腊文原意就是“紫色”。
无独有偶,1906 年,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贝克兰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有机物——酚醛树脂。他的实验室内老鼠猖獗,常常搅得他不能安心实验。
他虽然养了一只猫,但却是只不会捉老鼠的懒猫。没有办法,贝克兰只好求助于捕鼠器。有一天晚上临睡前,贝克兰在捕鼠器上放了块香喷喷的奶酪。半夜里,老鼠还没来,那只懒猫却顺着香味跑来了。它东闻闻,西嗅嗅,把桌上的酚醛树脂溶液打翻了,正好倒在奶酪上。
第二天,贝克兰发现,浆糊似的奶酪变成了光滑的、坚硬的物质。抓住这偶然的现象,经过反复试验,贝克兰提出了最佳配方。一种新型的绝缘材料——电木诞生了。
03
思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思想上的懒惰必然会导致我们行动上的迟缓,以至于我们迟迟无法达成既定的目标,这个不好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正常的心态,最终被坏情绪控制着而无法自拔,而这就是埋下了所有问题的祸根,不思进取而固步自封。
最后,我想强调两点:
-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
第二点,所有的成功都是做到了一般人不愿做、不敢做以及做不到的事。希望大家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并取得成功。
尤其,我们要勤奋实践、勤奋求知,同时也不能忽视勤奋思考。“学”包括实践中的“学”和读书中的“学”,而实践和知识的结合则有赖于思考。
我们应重视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应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既要求我们具备如何思考的有关知识,还要求我们意识到只有在思考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