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当下投入有意识的行动才能获得安全感

2021年08月29日23:46:02 情感 1214

安全感是需求是所有心理问题的驱动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表明,一个人在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后,就会追求安全感,体验到安全感,就有稳稳的幸福感,所以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这是人性的本能。


我们看似在追求金钱,实际是追求金钱带来的安全感,我们看似在追求爱情,实质是在追求爱情带来的安全感,我们看似在追逐名利,其实质是追求名利带来的安全感。但问题是当我们都拥有了这些,还是感到不安全,而不断索取,在自己的身上层层加码,堆满无数的欲望,无数名利,来抵御外界的不安全,这样做的结果是疲惫不堪,疲于应对,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就相当于稻田有个孔漏水,你用稀泥来堵外面的孔,你发现,当水再次冲出缺口时,你需要用更多的稀泥来堵,如此反复。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而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还原事物的真相,堵孔的出水,需要找到漏水的源头,从里面堵孔,一针见血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当下投入有意识的行动才能获得安全感 - 天天要闻


处在焦虑型人格特质的状态下,头脑给你塑造不安全的假象,不断的投射未来不可控的场景,而你在头脑的引导下试图去证明这种场景的真实性,因为你的头脑总是将意识投射在感觉不安全的地方,头脑总是想牢牢抓住某些东西,让你形成依赖而欲罢不能。
处在强迫型人格特质的状态下,头脑给你塑造万分之一的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你会来回证明其真实性,然而头脑不断的欺骗你,你不断的证明,在泛化思维的裹挟下,头脑夸大事物本来的面目,不断灾难化事物的走向,一个不断洗手总是觉得洗不干净的人,因为她觉得细菌会导致自己生病,一个不断确定水龙头是否关好的人,他甚至可以联想到水没关好导致的灾难性结果。


这来自于自身核心力量的缺乏,所以对头脑依赖太多太多,一个长久拥有安全感的不是来自依赖其他的东西,而是唤醒吾性自足的自己,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只有将你投射在外界的意识慢慢拉回来,放在自己的身上,不当下有意识投入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当你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才能够真正体会什么是安全感,
你苦苦追寻的安全感不在外面,而在内心,不在过去,更不可能在未来,在每一个当下,在当下有意识的行动中。这是意识行为疗法的核心,其核心就是行动。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当下投入有意识的行动才能获得安全感 - 天天要闻


当我们吃饭,我们有意识地吃饭,感受吃饭给你的味觉愉快体验,而不是在吃饭过程中,头脑充斥着不安的未来,孩子的不听话,工作的艰辛。当我们睡觉,就安安心心地睡觉,而不是焦虑未完成的课题,还不完的房贷。焦虑失眠。在意识行为疗法中提到实事求是的原则,拨开现象看本质。当我们焦虑未来某些事情的时候,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事物的属性和走向。反而加重自身的精神负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事是把思维和注意力,从虚幻的头脑中拉回现实世界中,在当下投入自己的能量。该吃饭就好好吃饭,该睡觉就好好睡觉。一个会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才会有未来。


当下的有意识行动,是解决不安全感的良药,当你在情感中受到伤害,你无法从这段感情中得到安全感,当你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不被爱和不被重视的童年,你不可能回到过去在原生家庭中寻找安全感,问题是头脑却紧紧抓住不放。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当下投入有意识的行动才能获得安全感 - 天天要闻


在疑病恐惧中,一点点的不舒服在泛化思维裹挟下,泛化成绝症。在焦虑状态下,害怕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强迫状态下,总是试图去扼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在这种不安全感的驱使下,把事情本来面目绝对化,夸大化,甚至妖魔化。而基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下,我们把自己裹得越来越紧,一个在感情中受伤的人不敢投入另一段感情,一个创业失败的人不敢再次创业,一个被欺骗的人不再相信任何人。看似做得滴水不漏,但生命能量就在慢慢地枯竭。
未来是不确定性的,一个智慧的人一定与不确定性共舞,如果总是去防范那些还未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生命将会暗淡无光,能量开始流失,变得麻木不仁,形如槁木。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当下投入有意识的行动才能获得安全感 - 天天要闻


在追求绝对化安全感的路上,有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有这样一个母亲,把孩子死死地困在一个她认为的安全的家里,不让孩子做冒险的事情,交友和工作都在不安全的范围,因为交友意味着被欺骗,工作意味着被压榨和剥削,意味着伤害身体,可以想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是怎样的境况,20岁的年龄看上去面如死灰,两眼无神,虚弱无力,走几步路气喘吁吁,整个人处于无意识的境界,如行尸走肉。

安全感不是你拥有了什么才感到安全,而是不管何时何地,在风雨飘摇的世界,你都能找到安全的落脚点。


生命本是一场体验,体验了痛苦,才会体验幸福,体验了忙碌,才会体验闲时,体验了悲伤,才会体验快乐,体验了绝望,才会体验希望。人生酸甜苦辣,都是一种经历。生老病死都是一场体验,有了繁忙的包围,才有轻松的快感,有了疾病的煎熬,才有痊愈的喜悦,有了忧愁缠绕,才有忘却的美好。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当下投入有意识的行动才能获得安全感 - 天天要闻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