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比起奇葩论文,更可怕的是“水刊”灰产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论文中被曝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目前,医院已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

论文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提出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这样的论文是怎么发出来的,刊物完全没有审核吗?据媒体报道,《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为电子杂志,近年来每年出版36期。以2017年为例,该杂志每期刊登论文40篇到149篇不等,大部分论文篇幅不长,一共发文高达3190余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论文中被曝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

一期能登上百篇论文,一年发文3000多篇,这数字实在是惊人。不过如此一来,“萝卜快了不洗泥”,把关松松垮垮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随着事件曝光,网友还发现了该杂志多篇妇科论文中出现了男性患者,他们患的疾病包括子宫出血、宫颈癌、卵巢肿瘤等。如2015年9月第二卷第9期,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沈某燕发表的《妇科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就出现了“对照组男性20例”“治疗组男性20例”。

比起这些奇葩论文,更可怕的是背后的“水刊”灰色产业链。有媒体发现该杂志(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097,(2024)综合影响因子为0.055,均为较低影响力水平。在网上也不乏中介声称可以代写,版面费在四千元至一万元不等。这些细节,似乎也说明种种奇葩论文为何会堂而皇之出炉。

至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刊物,原因并不复杂:发论文的需求太大了,自然催生了如同“论文工厂”一般的学术刊物。

就以医护群体为例,医护晋升、职称几乎都需要论文支撑,也造成了本就忙碌的医护,还要为论文劳心费力,那么细致琢磨、认真研究的论文自然有限。更何况“唯论文”的并不只有医护群体,众多行业评职称或晋升,都有发论文的硬性指标。

“水刊”自然就是瞄准了这个需求而来。论文质量、影响力因子云云并不重要,大量发表、快速审核,帮助“用户”对齐各项评价指标,才是生存之道。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就在今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名单列出了5本预警期刊,并注明预警原因为“论文工厂”。不少高校也开始出台负面清单,对于“有问题”的刊物文章不再视为学术成果。

因此,要解决这种学术“水刊”泛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破除“唯论文”导向,去除不合理的论文要求。比如针对医护群体,多地均已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论”,加快构建多元化职称评价体系。这些措施也需要进一步落地,为相关群体减负,也从根本上压缩水刊的生存土壤。

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期刊的审核,增加透明度,对违规刊物强化处置,净化学术生态。在不少案例中,问题刊物都受到了事后追责。但如何形成常态化的监管,对刊物问题定期进行核查和公开,相关部门也应当有更细致的监管方案,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所有学术刊物发出示警:学术诚信不是儿戏,学术刊物也不是谁家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