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的关系?| 良师成长指南

《教育家》“良师成长指南”栏目长期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专业成长方面遇到的困惑、问题,并从中选出代表性案例,由学校教师、教育专家等进行回答,分享有效经验,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每周一期,每周日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学习强国号推出。投稿被选用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产品。文末附下期征稿话题,欢迎投稿。


本期分享主题为:怎样处理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的关系?

当前,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得服从学校的安排,完成非教学性的“特别任务”。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安排的任务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有些老师往往需要去参加开会、投票的活动,不去领导不愿意,去了课上不了。请问老师,如何平衡二者之间关系?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万善乡中心小学 宗老师

理性处理 自如应对
四川省双流中学协和实验学校 邱胜君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过多”“教学成为副业”“为教师减负”等话题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或举措,力图为老师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成长空间与育人环境。除了大环境的调控,要处理好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的关系,教师自身的处理与应对也非常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明确任务范畴,建立边界感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首要工作是教学,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谈心交流等环节,是对教师职业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负责。对于教学任务和非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教师要明晰地辨别与区分,切忌把所有工作混为一谈,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规划与安排做好铺垫。
二、分清轻重缓急,找到方向感
将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区分清楚后,事项的主次也有了大致地呈现。当二者产生冲突或重叠时,教学任务理应是首先考虑,优先完成。同时,教师要根据事项的轻重缓急安排完成顺序,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四象限法则,重要且紧急的任务要立马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要有计划地实施,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可以授权他人去做,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任务要学会拒绝。对于同属教学任务的内容,教师还要结合课程要求、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先后安排。
三、合理分配时间,增强掌控感
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取舍,确定好了完成顺序,接下来,教师就要合理规划和分配时间,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完成相应任务,保证每项任务有序推进,顺利落实。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整块的时间段,也要敏锐抓取和有效利用零散的时间,努力缩短进程,提高效率。一般说来,教学任务的完成时间比较固定,非教学任务的完成时间相对随机。教师还要根据任务的性质与特点进行时间段的选择,比如,活动、交流类任务更适宜安排在白天,设计、撰稿类任务更适宜安排在晚上等。另外,时间安排不是固化的,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需要灵活调整,还要尽量减少自我的拖延,避免他人的干扰。
四、善于沟通借力,提升幸福感
前行的道路上,我们都不是孤独的个体,要学会积极地与身边人沟通,善于借力。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家人、朋友等,都是我们同行的伙伴,都可以成为我们有力的支持者与协作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无论是遇到困难、感到茫然无措时,还是分身乏术、苦于劳心时,都可以与他们倾诉、探讨,赢得他们的理解,寻求他们的帮助,在温暖的陪伴与强大的合力中不断攻坚克难,一路柳暗花明。
我想,做到以上四点,方能处理好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自如地应对各种挑战。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游刃有余地在工作与生活中行走,有更多时间去做想做的事,做好该做的事,从而看见更美的风景,享受职业的快乐!
沟通,高效工作的“法宝”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旦八初级中学 王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工作和生活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对于老师而言,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处理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务,这就使得许多老师感到焦虑和困惑。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呢?

一、区分教学任务与非教学任务

首先,在处理这两种类型的任务之前,必须先明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教学任务”指课程内容、家庭作业、考试等与正式课堂相关联的事情;而“非教学任务”则指日常琐事、社交活动、兼职工作等与正式课堂无直接关联,但也需要完成且有时影响到正式课堂表现或状态的事务。

二、制定明确的计划

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教学任务和非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详细且合理的计划。在日常工作中,建议老师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规划和安排,并根据每个阶段不同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在备课时间段内尽量不参加其他会议或处理非紧急事务;或者是在上课后留出专门时间用于回复电子邮件等。

三、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对于不同性质和重要程度不同的工作或活动,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并给予不同比例的时间和精力。在安排时间时,可以采用优先级法则:把最紧急最重要的事项放在第一位;其次是重要但没有那么紧迫的;再次才是紧急但并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

当然,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导致原计划被打乱,这时就需要做好适当调整以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四、同步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方便了我们进行日常办公和管理。老师可以使用各类软件、平台,收集自己设备记录下来的数据信息(如:语音笔记、图片记录)并上传至云端存取,以便随时调用,查看进度、更新状态。

五、避免过多压力

为了达成某些目标,人可能会产生很大压力,但是过高期望反而会影响效率,造成焦虑,减慢进度。因此,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把握好平衡点,不断调整细节,以达到舒适稳定的状态。

六、 管理好个人情绪

压力往往由不稳定的心态引起,老师要保持积极乐观态度;对待他人也尽量保持耐心友善。

七、 善于利用资源支撑

除了通过制定良好计划和合理安排外,老师可以借助校园资源以及他人力量降低自身压力(如:请求行政部门协助、增加助手),也可以向领导汇报当前状况,以获得更多支持。

以上七点仅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比较通用的方法,具体实施还需视情况而定。使用这些方法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够顺畅地交流意见并达成共识。

有备无患,让工作更从容
四川省南江县下两镇小学  吴静

曾经有老师说:“如果每天只是教书,那该多么幸福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得服从学校安排,完成非教学性的“特别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还会耽误上课。为此,我也苦恼过,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向领导说明情况

如果领导安排的任务与我的课发生冲突,我会向领导说明情况,如果申请得到批准,就严格按照承诺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申请未得到批准,也要理解并接受领导的决策,并继续寻求其他解决方法。有的学校会有一套机制应对突发情况。例如,设立ab岗,即当某位教师因为上课等原因无法完成非教学任务时,可以由另一位教师替代完成。

二、提前谋划必做的事

当我刚跨入教师行列时,常常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总是被突如其来的任务弄得手忙脚乱。有一次,学校要进行一次教学检查,由于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我不得不在检查前的几个晚上通宵达旦地整理资料,结果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后来,我开始尝试提前规划,做到未雨绸缪。比如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我都会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任务、备课内容等。慢慢地,我养成了提前规划的习惯,现在每周开始前,我都会自觉安排好下一周自己要做的事情。老实说,自从用上提前规划的方法,我就没有熬夜整理过资料,而且因为提前安排好了教学任务,即使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处理时,我也能够迅速调整计划,不会耽误课程。

三、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经常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参加会议、处理学生事务等,如果做事拖沓,工作效率不高那是相当痛苦的。因此,教师平时要多学习一些办公技能,当处理一些填表问题时,就会轻松不少,提升工作效率自然不在话下。

另外,还要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上学期,我被选为学校一个重要课题项目的小组成员,需要多次参加会议,讨论项目进展。然而,这些会议常常安排在我的上课时间,让我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不希望错过项目的讨论;另一方面,我更不能耽误学生的课程。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改变策略。提前了解每周要讨论的时间、内容,如果不需要我发言时,我就不去开会,等会议结束后,及时了解讨论内容;需要我发言时,我就提前调好课,查找好相关资料,做好发言准备。同时,在等待开会的过程中,我会带上一些不急但又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如批改学生作业、整理教学资料等,这样,即使在等待开会,时间也不会白白地浪费。

下期征稿话题

话题1:学科组缺乏凝聚力怎么办?
学科组本应该是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遇到问题一起商量解决,大家齐心协力提升本学科的总体教学水平。现实情况却是大家各干各的,教研会也流于形式。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很想向大家学习,但前辈们在我请教问题时都无动于衷。这让我很难过,但我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如何看待这件事。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万源中学 叶老师
截稿日期:1月12日

话题2:教师该如何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近期,入职仅两个月的青年教师,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痛心遗憾。教师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是否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遇到难以承受的压力时,有没有想过求助?有什么解决心理问题的小妙招吗?
——新疆乌鲁木齐第六十六中学 马老师
截稿日期:1月19日

话题3:个别学生无法融入集体怎么办?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不能融入其中,要么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静默,要么光听着,不发表意见。在班级中,这部分学生虽然占比不高,但是也需要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否则时间长了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抑郁。老师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
——河北宽城一中 邓老师
截稿日期:1月26日

话题4:教师如何在培优与补差间找到平衡?
班级学生差距大,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爱学习,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且不爱学习。上课按照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节奏,接受新知识速度慢的学生跟不上,就更不爱学习了;如果按照接受新知识速度慢的学生的节奏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就会来反映教学速度慢。那么,教师如何在培优与补差间找到平衡呢?
——山东省海阳市第四中学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