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的朱佳迪,带领团队,攻克1纳米芯片世界级难题,站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巅峰,引起国际社会的仰慕和赞誉。然而,美国却宣称朱佳迪是伟大的“美国科学家”,是美国的骄傲,一时间令国人无比尴尬。
那么,朱佳迪到底是什么人呢?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为何会令我国人民感到尴尬呢?
北大天才朱佳迪
朱佳迪从小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学习努力,兴趣广泛,尤其是对科技方面的钻研乐此不疲,求学路上一路畅通,各种竞赛名次和奖状拿到手软,本科以高分被北京大学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录取。
在北大这个人人都是“天之骄子”的高等学府,他依旧努力不减,他本身的才华和能力并没有让他“泯然众人”,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在校期间,朱佳迪孜孜不倦地学习专业知识,废寝忘食地进行科学实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学校和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未来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作出贡献。
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对他的学习和科研进行指导。这样的待遇,可见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
本科毕业后,朱佳迪申请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继续攻读研究生。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公费留学的优越条件。离校之际,他告别母校师长、同学,信誓旦旦一定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正当国家和学校殷殷盼望之时,突然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
美国宣称,一个27岁的年轻人朱佳迪,带领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攻克了纳米微缩技术,制造出了1纳米的芯片。并骄傲地在媒体上宣称朱佳迪是美国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创新成果仅次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
大家在赞叹这个成果的同时,才不无遗憾地发现朱佳迪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原来,朱佳迪在美求学期间,美国政府和学校也注意到了他的才华,为了将他留在美国效力,美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不仅发放了绿卡成为了美国居民,还许诺他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的职务。
考虑到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他毕业后就答应加入一家美国企业工作,而这家企业有着美国军工方面的背景。
之后,他被委以重任,开发微型纳米芯片。凭着他百分之百的天赋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完成了这个全球科技领域“不可能完成的难题。”
有的人质疑事情的真实性,而国人大多是遗憾“为他人作嫁衣裳”,也有人直接开骂,指责朱佳迪是“叛徒”“忘恩负义”“数典忘祖”。
对质疑的人来说,无可厚非,毕竟芯片的研究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芯片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瓶颈,许多先进的科技企业攻克3纳米和2纳米芯片已经不易,更不用说1纳米芯片了。
为了应对这些质疑,朱佳迪公布了自己的工作证,又在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详细论述了自己的研究理论依据、设计过程和工艺。
对国人的议论和指责,朱佳迪未作出回应,但是大家之所以这么义愤填膺,也是有理由的,毕竟芯片技术对我国至关重要,事关我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战略。
1纳米的芯片,据科技界说是芯片研发的极限,具有集成度高、性能高和功耗低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人工智能和传感器上。
目前,芯片的先进技术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安全,体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谁掌握了先进的芯片技术,谁就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优势。
为了打赢芯片之战,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仍然没有研发出突破性的技术,自主研发过程中的材料和设备还处处受制于美国。
而此时作为中国北大培养的高材生,却为美国发明了1纳米的芯片,使美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改写了美国芯片的历史,让我们情何以堪?
那么,朱佳迪为何会投入美国的怀抱?是他缺少爱国之心,还是美国的诱惑足够大?
“朱佳迪们”产生的原因
其实,朱佳迪的案例并非个例。
近年来,我国国力不断强盛,科技不断进步,也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但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美国硅谷的科学家中有三分之二是华人,科研人才中有20000多名来自我国北大清华。
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出国留学者众多,超过80%的科技工作者像朱佳迪一样未回到国内,这些人中有的是知名学者,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有的是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的是一线的科研人员。
这些人中有的取得了美国身份,更有甚者终身留在了美国。他们从小被国家培养,被寄予厚望,留在国外后取得的荣誉却永远不属于祖国。
“神童”尹希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
他是名副其实的“学神”,超强的记忆力和科研能力,使他在少年时期就脱颖而出。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斐然,成为令人期待的科技之星。
为了培养他取得更大的成就,国家公费支持他留学,像朱佳迪一样,他说要学成之后报效国家,然而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美国留下加入美国国籍,并成为哈佛终身教授。
在美国的支持下,他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名利双收的他,不仅未回到祖国,甚至还说出了永远不回国的话。
这些言论令国人遗憾,令国家失望,但是却不能要求所有人像“钱学森”“黄芊芊”一样心怀祖国、无私奉献,个人的选择无法阻挡。
那么,“朱佳迪们”频频被挖墙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一,我国的科技投入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对科技越来越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毋庸置疑,一些科技项目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科技人员的薪酬与国外相比仍然较低。
一般来说,重大的科研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科技投入不仅有直接投入,如购买原材料和设备,还会产生很多间接费用,比如设备的维护、学术交流会、科研合作等,也会产生很多费用。
但是这些科研项目能不能成功却是一个未知数,研究中会遇到种种障碍和风险,有风险就会有失败。所以,在项目的初期阶段,风险不确定的前提下,申请经费往往困难重重。
有的投资者为了控制成本,取得超额利益,不会为了科研的不确定性大幅投入资金,因此造成了部分重要项目存在资金缺口,影响研究进度,甚至会导致项目终止。
除此之外,与国外相比,科技工作者的薪酬没有吸引力。
国外的科技工作者,除了较高的底薪,如果取得科研成果,会有一笔丰厚的奖金。而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底薪较低,还存在住屋等生活成本高、社会保障不健全、工作不稳定等问题,与国外相比,吸引力不够。
其二,是评价制度不健全。
我国很多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中,“论资排辈”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受制于这种压力,无法充分发挥科研的热情。
评价指标不科学、不公平。有的机构考评只看论文数量等形式上的指标,而不看实际贡献。往往是一些科技工作者明明自己废寝忘食地搞科研、做实验、写论文,导师或者领导只是指导或者组织者,但是在发表论文时连署名的资格也没有。
这种否认个人贡献的评价体系,有失公平,导致部分科研工作者只追求满足评价标准,而不再潜心研究课题。
其三,我国的科技短板带来的影响。
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科技实力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无法相比,还时常受到其他国家的封锁。例如,生产芯片的光刻机,就被荷兰垄断。
任正非就曾说过,中国能够设计出先进的芯片,但是不一定制造出先进的芯片。充分说明了科技的木桶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重要生产仪器和原材料的短缺,造成科技创造的难度加大。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无法顺利实现,人才流向科技发达国家,成为必然。
这些因素的叠加,引起了科技人才的流失。对此,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人才流失引人反思
现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随着竞争日益加剧,芯片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为了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频频出手打压中国,联合其他国家向中国限制出口芯片制造设备等,倒逼我国不得不自主研发芯片。
为了实现“芯”自主,我国大力扶持芯片产业,并布局了十年规划,提出了到2030年,中国实现芯片自主可控、半导体市场产值超过50000亿人民币的目标。
我国的科技任重而道远,引进和培养大批的科技人员势在必行。但是,目前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流失,给我国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以,深入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
朱佳迪事件后,虽然一些爱国学者、科学家纷纷发出声明,要回到祖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仅仅靠爱国主义教育不足以留下高端人才,我们还要深刻反思科技环境、人员待遇、考核体系等方面的短板,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这些科技人才自愿留下。
其一,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保障。
对科研所需要的资金,国家可探索全额拨付、吸纳社会资金等多种途径,确保科研资金充足,使科研创新无后顾之忧。
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薪酬,通过提高底薪、大额奖励等措施,逐步与国际接轨,增加薪酬的吸引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忠诚度,降低流失率。
其二,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
改革评价体系,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评价指标,公正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贡献和实际价值,使他们的贡献与奖励、晋升挂钩,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内生动力和工作热情。
其三,优化科技环境,弥补科技短板。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开拓科技人员的视野,激发他们创造灵感,鼓励科技人员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发项目、深入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弥补自身短板。
采取多种措施,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宽松、个性化的环境,培养和激发他们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猜想、设想,从环境上提供更多的自由。
朱佳迪我们无法留下,未来,随着我国国力和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大,当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时,人才流失现象会不会有所改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电子论坛-科技新闻-芯片上“长”出原子级薄晶体管,可大幅提高集成电路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