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2025年05月28日10:43:12 教育 1030

原创 :我是中师生

转自:小桔灯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小 桔 灯 的 光 · 暖 亮 你 我 他

小桔灯语+历史,欠中师生一个说法,更欠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题记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一、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退休的县重点高中校长聊天,说到我的一位中师同学曾在他们学校教书。

这位校长回忆说,在1990年代,有一年,教育局分配到学校几位新毕业的老师,有三四名中师生毕业生,其中就有我的同学。当时,学校领导班子都不太情愿接收那几位中师生,因为中师文凭,相当于中专,那时,想教高中,起码也要师专毕业才合适。

学校反映到教育局,领导说,用用再说吧。

学校安排几位师专、师大的毕业生担任主科,教语文、英语和数理化,只让那几位中师生担任地理、历史、生物等副科。

几年下来,那几位师大、师专的教师教学成绩不错,而那几位中师生工作表现更出色。他们年龄小,好学习,可塑性强,脑子灵活,能吃苦,教学成绩比有经验的老教师还好,后来,两位中师生考上研究生,一位中师生,也就是我的那位中师同学,成为省骨干教师,调入了省会的一所示范高中。

这位校长感慨,那一个年代的中师生,素质高,如果读高中,都能考上重点大学。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二、

上世纪的80、90年代,国家为了缓解中小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出台政策,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招优秀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给个干部身份,城市户口,学习三年后,回到乡村学校当老师。

初中毕业上中师,一时成为初中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从1980年到2000年,二十多年里,全国400多万优秀初中毕业中,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师生。

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撒向广大的乡村教育一线,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

在乡村学校民办教师一个个退休之后,中师生毕业的中小学老师,撑起了乡村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谢新茂老师是笔者尊敬的一位师长,他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师学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离校后,才调到另一所学校。

谢新茂老师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说:

“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选择乡村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确实又是大不幸。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这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当年的中师生有多优秀?

谢新茂老师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校长说,他们的优异无人能比》中充满了对中师生的溢美之词,文章中,了解中师生的局长、教授、编办主任,都一致赞扬这批学生(中师生),也是认可这批学生的悟性与天分。

谢新茂老师在文章写道:

“这批天资卓越悟性极高的追风少年,如果不来读中师,而是去读高中考大学,基本都是一本大学的苗子,而且不用费什么劲就能考上。学习之与他们,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享受。”

“这批天资卓越的中师生,在中国,既是空前,恐怕也是绝后了。”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三、

事实就是这样,当年初中毕业时,成绩最好的学生,要去读中师,而成绩次之的学生,才去上高中,读大学。

这几年,河南东部的郸城一高,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上世纪80、90年代,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要从郸城县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一批优秀毕业生。

可以肯定的说,这三四十位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放在三十年前,初中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会上中师,上中专。因为,那时的中师、中专,对于他们乡村的父母、一般的平民,普通的初中学生,魔力太大了。

这些拿着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高中生,如果放在二、三十年,他们拿通知书的那一个时刻,正是那些中师生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刻。

笔者的一名初中同学,当年毕业时,一起报考了师范学校。

那些年,对于报考中师中专政策要求必须是应届毕业生资格,也就是说,不能读过初三,参加过中考,而这位同学恰好前一年在另一所学校参加一次中考,没有考上后,转到我们学校,通过关系运作,填报了师范志愿。

这位同学,考了全校第三名,拿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到师范学校报到后,却被第四名举报不符合报考资格。没有办法,只能从师范退学去了高中读书。

三年后,读中师的同学回乡教书,那位从师范退学上高中的同学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二十多年后,读中师的同学依然在乡村学校教书,那位从师范退学上高中的同学读研究生,分配到一线城市的政府部门,已是一名处级领导。

当年,他们的中考分数,只差一分。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四,

一代中师生,天分不缺,成绩优异,但是历史只给他们提供了做一名中小学教师的平台,他们自己想要在教师岗位之外,再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平台,非常艰难!

不过,在这400多万中师毕业生中,亦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延伸。

当年,他们毕业时,拥有的是干部身份,有一部分人直接转到行政部门,开始从政生涯。还有一部分人, 工作中感到知识的不足,选择了进修上大学深造,从而如出笼的小鸟,再也不回望起飞时的旧林。

1991年,我们一个中师班毕业生是48人,大致统计,毕业时从政的有2人,直接上大学的1 人,进修专科、本科然后读研究生从而没有再回到乡村学校讲台的6人。

读研,成为当年众多中师毕业生,走出农村,二次转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津口。

一位同学,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在读师范时,就常考前几名。师范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小学教了两年书,自学了专科,然后考到省会的教育学院进修。

当年的教育学院,考研成风,全国皆然。

在深厚的考研氛围中,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奋力拼搏学习,第二年就考上一所高校的研究生。

三年后,又攻读博士。毕业后,被一线城市“引博从政”招去开启从政之路,现在已是副厅级官员。

2000年前后,是中师生考研的顶峰时代,在进修教师人群中考研是最流行的事情。

当然,考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已成家,还可能有了孩子,有的原单位还催逼着回家教书,也有的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认为有了工作,还去吃那样的苦做什么。

而这样的一群人,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许多人跨专业备考,最后终于展翅高飞。

对考研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他们的人生之路从此天高地阔,山长路远,风光旖旎。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周碧华老师,一位中师学校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讲述自己那一段执教湖南桃源师范的经历,通过担任一届中师生班主任的感知,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

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

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本该也是科学家、音乐家、教授呀!”

“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去年,电影《芳华》热影,许多人从电影男女主角的“文工团”经历中看到了当年自己读中师的影子,大家认为,中师年代,又何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工团”?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就是“中师”吐芳华。

历史,欠中师生一次人生升华的“高考” - 天天要闻

许多人说,当年的中师生,就是一群“学霸”,如果这些“学霸”参加高考,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会是另一番景象,现在的社会中坚者会是另一个群体。

20多年来。400多万的中师生群体,被集体提前“分流”到高考之外。这其中,有多少“学霸”,错过了进入北大清华的机会。一辈子没能参加过一次高考,成了中师生相当一部分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也让多少“学霸”少了一次人生考场的恣意搏杀。

当年,中师生用可以考上重点大学潜质的分数,只拿到一个中师文凭。而且,这个中师文凭,却一直成为许多中小学老师的第一学历,终生的最高学历。

在学历迅速的贬值的今天,许多的中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只是认真的工作,一抬头,周围竟然全是大学生。自己的一纸中师文凭,自惭形愧。

在学历的鄙视链中,博士生看不上硕士生,硕士生看不上本科生,本科生看不上大专生,大专生看不上中专生。

中师生,就处于此链条的最底层。

我们清楚:当代教育背景下,用当年的中师文凭,比对现在中专文凭,是对中师生的不公平!

历史,欠中师生一个说法,更欠他们一个人生升华的“高考”!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58岁梁实将参加第29次高考:弃地理改生物,希望上个好点的二本 - 天天要闻

58岁梁实将参加第29次高考:弃地理改生物,希望上个好点的二本

据人民日报消息,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四川成都今年58岁的“高考钉子户”梁实,也将参加其第29次高考。5月29日,梁实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他正在复习备考,不过复习情况不乐观。今年春节前,他和朋友合伙在他一直复习的茶馆开了一家火锅店,上半年他一直在忙碌火锅店的经营事宜,由于和他过去经营的建材是两...
教育的拷问:为什么“拉不出屎”会成为中学生的生存常态 - 天天要闻

教育的拷问:为什么“拉不出屎”会成为中学生的生存常态

#头条深一度-深度阅读计划#山东某县城中学高二学生乔嫚的遭遇,撕开了教育中一道隐秘的裂痕,她连续一周无法正常排便,只因课间10分钟被切割成“8分钟活动+2分钟静候”,女生厕所10个蹲位需应对200人的需求。若遇到教师拖堂,这点时间也化为了乌
新高考你问我答丨@河南高考生,加分、选科政策来了! - 天天要闻

新高考你问我答丨@河南高考生,加分、选科政策来了!

新高考选科成绩如何计入高考文化成绩?哪些考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参加高考体检有啥必要性?河南发布联合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推出“新高考你问我答”策划报道助力学子高考圆梦关于新高考第二份锦囊请查收如何查询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什么首选科目历史、 物理按原始成绩计入高考文化成绩?为什么再选科目思想政治...
温州三所民办学校未经审批宣布停办!有的半年前还在招插班生 - 天天要闻

温州三所民办学校未经审批宣布停办!有的半年前还在招插班生

5月29日,南都记者从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获悉,近期,该区龙方益民学校、仰义慧才小学、潘岙慧才小学三所民办学校未经区教育局审批同意,擅自发布终止办学信息,引发社会关注。区教育局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责令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教职员工、学生合法权益,确保本学期教育教学秩序平稳。龙方益民学校。据介绍,若相...
西宁市庆“六一”系列活动暨红领巾先锋剧目展举办 - 天天要闻

西宁市庆“六一”系列活动暨红领巾先锋剧目展举办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5月28日,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少工委联合主办,城东区委宣传部、团城东区委、城东区教育局、城东区少工委、城东区各级学校少工委共同承办的“红领巾爱祖国 高原精神永传承”西宁市庆“六一”
长宁工会“大思政课”启动,推荐课程和首批阵地来了 - 天天要闻

长宁工会“大思政课”启动,推荐课程和首批阵地来了

5月28日,“百年工运路 长宁薪火传”长宁工会“大思政课”启动仪式暨长宁青年职工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开班式在区工人文化宫举行,本次活动作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基层工会实践,同时也是上海市总工会青年职工理论学习分享会的第十站。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五卅运动100周年,长宁区以...
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 “手搓”飞燕一号突破一万米 - 天天要闻

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 “手搓”飞燕一号突破一万米

5月27日深圳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手搓”探空火箭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火遍全网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太厉害了”“现在的中学生强得‘可怕’”“少年强则国强”“人类满级小孩哥”究竟是哪些深圳少年这么牛?“手搓”火箭上天到底是怎么实现的?深圳中学生王裕宁担任“飞燕一号”探空火箭总设计师27日上午,中国首枚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