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政府针对哈佛大学的一系列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先是宣布取消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暂停哈佛再招收国际学生,还要求现有国际学生转学,否则失去合法身份。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界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毕竟,哈佛大学作为全球顶尖学府,其国际学生数量众多,在2024 - 2025学年,共招收了近6800名国际学生,占入学总人数的27% ,涉及150多个国家。特朗普为何偏偏揪住哈佛不放?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从政治层面来看,特朗普及其引领的“MAGA”议程,以反精英、反建制为旗帜。美国的许多高校,尤其是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学府,是民主党引领的自由派意识形态的大本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到如今反巴以战争、反美国政府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哈佛等高校的师生常常站在抗议的前沿。在特朗普政府眼中,这些高校用政府的钱培养着反对派,还热衷于探讨性别多元、种族平等、气候变化等民主党的“虚假命题”,既然不听话,那就削减经费,断了它们的资金来源。这是特朗普对精英高校以及教育系统的一次宣战,打压意识形态对手的同时,还能兑现竞选承诺,强化己方选民认同,可谓“一石多鸟”。
在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多所高校包括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爆发了“挺巴反以”示威。特朗普政府借此机会,给抗议学生扣上“反犹”的帽子,进而升级为“反美支恐”。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不久就表示要调查数十所大学,理由是“打击校园内的反犹主义”,并要求废除向少数族裔倾斜的多元化举措。3月,特别工作组审查拨给哈佛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约90亿美元联邦资金,同期取消对哥伦比亚大学约4亿美元联邦科研经费和合同;4月,白宫要求哈佛进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因哈佛在反战抗议活动中“放任反犹情绪”,遭拒后冻结对哈佛总额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5月继续削减对哈佛4.5亿美元的联邦拨款,随后取消哈佛“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认证 。这一系列操作,步步紧逼,可见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的不满已积压许久,如今借题发挥,试图让哈佛屈服。
另外,特朗普还大肆炒作哈佛大学与“中国合作”。哈佛有1016名中国学生,占国际生首位,且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敏感领域占据不少席位。特朗普以“与中国合作”为名施压,实际上是想遏制中美学术交流,配合对华科技战。在他的认知里,减少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就能减缓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
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特朗普代表的是保守主义思想,他强调美国传统基督教价值观、美国产业回归。而哈佛大学长期以来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倡导多元、平等和包容,支持民主党主张的一些理念,如LGBT多元跨性别等,这与特朗普的观念背道而驰。特朗普试图改变高校的这种意识形态倾向,将美国高校和学术界从支持左翼民主党的“蓝色堡垒”变为替右翼共和党发声的“红色桥头堡”。他通过冻结经费、吊销招收国际生资格等手段,试图让哈佛这样的高校在政治立场上与他保持一致。
如今,哈佛大学也展开了反击。4月哈佛已就联邦拨款冻结起诉政府,此次或将援引《行政程序法》指控程序违法。全球顶尖学者联署支持,MIT、斯坦福等高校或组成“学术反抗联盟”。哈佛校长加伯公开声明“不在两党间站队”,强调学术独立性。这场特朗普与哈佛之间的较量,不仅关乎一所大学的命运,更反映出美国社会日益激烈的价值撕裂,是美国未来道路抉择的一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