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汉口路48号,学人书店,因毗邻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学生们把这里称作南大旁的“第二图书馆”。
书店排布于一众咖啡、古着、房产中介的店面中间,并不算显眼。但走进之后,别有洞天:一楼,各个时代的旧书码得整整齐齐,书香满溢;穿过狭窄的钢板楼梯,二楼是从世界各地淘来的古董、老物件,如同小型博物馆。经典的老歌从老旧留声机里静静流淌而出,余音绕梁。
本期“读城·寻访最美旧书店”系列报道,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学人书店。

5月17日,南京入夏后第一个周末的午后,书店里人头攒动。往来书店的,多是00后青年学子。他们徜徉在鳞次栉比的旧书之间,摩挲着比自己年长几辈的旧物,久久不愿离去。
安安静静地与大学为伴,旧书店也见证着学子们的聚散,但他们那些沉浸在书里的时光,永远留驻在生命之中。旧书在流转中完成轮回,旧书店在守望里获得新生。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书香,生生不息。

总有薪火照前路
南京有300多家实体书店,学人书店在这片书店之林中颇具特色。文学、历史、艺术、哲学……一版再版的经典名著,在这里跨时空相遇。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提到,学人书店有种“遗世而独立”的气质。街边买一杯咖啡,捧一本有年代感的书,烘焙焦香,混合着纸页的油墨香、老家具的檀木气息,一同入喉,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店主阚炜今年58岁。他说,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是为了酬知己、飨同好,在这里少一点城市中的车马喧嚣,多一些阅读时的沉浸专注。说着,他翻出一本民国时期的《新青年》,指尖摩挲,梦回觉醒年代,透过铅字魂灵,好似仍能听见北平箭杆胡同的油墨机在隆隆作响。
阚炜年轻时曾在工厂做电工,往返车间的生活虽安稳,却也重复。他从小痴迷连环画和文学名著,最喜欢《封神演义》,还有《隋唐英雄传》《岳飞全传》,看得入迷。除了看书,收集旧物的癖好,也是儿时形成的。

2000年,一个朋友在开旧书店,他过去帮工了三个月。沉浸在旧书的油墨香中,童年的读书记忆一次次被唤醒。由此,他做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放弃工厂工作,开一家自己的旧书店。当年6月,他自立门户,学人书店就此诞生。
为什么叫“学人”?开店之初,阚炜忙着将书整理上架,名为《学人》的学术论文集出现在眼前,给了他灵感和启发。学人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怎样学做人,再者是求学、治学的人。
不负所望,学人书店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远近学人,谈笑有鸿儒。南京图书馆百岁“古籍爷爷”、已故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就曾是学人书店的常客。沈老题写的店名,被制作成灯牌,悬挂在书径幽深处。书店里至今还悬挂着沈老的另一幅题字:“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

学人书店先后辗转开在模范马路、中山路、大石坝街、青岛路。后来,扎根在汉口路48号陶谷新村,一晃已经13年。“因为旧书店里流转的主要是文史类书籍,选址就希望离文科名校近一些,这个位置临近南大、南师大。”阚炜说,原本他看中了更有城市烟火气的宁海路,然而那个年代,房东一听说是开书店,摆摆手不肯租,怕他交不起房租。

“总有薪火照前路。”在店名灯牌下方,写着这样一行黑体小字。这是学人书店的标语,亦是阚炜心中的“执念”。他认为,这句话诠释了旧书店的价值。“如果没有旧书店对书籍的二次传播,一些旧书很可能就被打成纸浆了。人们在旧书店买到的书是旧的,知识却是新的,恰如薪火相传。”
阚炜的这份执念也被爱书的人读懂了。社交媒体上,儿童文学作家段颖婷晒出探店照片,以及与老板的合影。她感慨:“人生海海,道阻且长,但就像学人的标语那样,只要有书相伴,‘总有薪火照前路’。”

南大旁边的“第二图书馆”
采访中,阚炜说起自己的母亲——一位精通俄语和建筑学的南京大学学霸。“她总说没把读书基因传给我。”他笑着摇头,但其实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被书香滋养。毋庸置疑,这是他成为一家书店店主最初的“基因”。
自然而然地,他成为“书香”的摆渡人。阚炜从深锁的书堆里抽出一本1957年的《静静的顿河》,扉页有铅笔写的俄文批注,“我觉得,能让这些书遇到新主人,也是一种传承。”
因为口口相传,许多南京学子都知道这家旧书店。南京大学读研二的孟同学说,自己是“慕名而来”,经常听到身边的同学提起这个“校外图书馆”。
阚炜听了笑着摆摆手:“我们书店的书肯定跟南大不好比。很多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可能有的书被借走了不一定能借得到,但在我们这里却找到了,课后来翻一翻。”

爱逛学人书店的人,不仅爱这里的书,也爱这里的“宝贝”。阚炜的书店仿佛一个“百宝箱”,一步一景。记者寻访那天,正遇上从上海专程来书店的00后小林。徜徉半晌之后,她从旧物中挑出了两张1977年的“南京市购物券”买走,留作此行的一份纪念。
“打造有活力的旧书店”
“我们南京被评上世界文学之都,我觉得街头书店当然是越多越好。”阚炜说,他很认同苏州文学山房旧书店主人江澄波老先生说的一句话,“书店就像一个城市的眉毛一样的。”旧书店,装点了城市的“容颜”。
“我要把它打造成有活力的、最有趣的旧书店。”阚炜说,他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近10年间旧书店的读者群发生了巨大变化:10年前客源差不多在35岁到50岁之间;近年来,除了老交情的教授、学者,访客平均年龄可能超不过25岁。因此,年过五旬的阚炜在摸索着如何与年轻人打交道,也在不断在思考和探索着,书店还有怎样的经营潜力。

阚炜在书市上淘了一本丰子恺1935年的漫画,但品相不行。他突发奇想:把里面每页都单独装裱起来,配上画框,制作成文创,结果大受年轻人欢迎。“为啥?因为它是世界唯一。”
这里不只是一间旧书店,更似一处时光的驿站——旧书流转,墨香不散,而关于它的故事,仍在书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刘静妍/文 顾炜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