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学子来说,高考是能够改变人生的契机。高考结束后总会出现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意见偷改子女志愿的消息。
1999年,来自湖北黄冈的戴柳在高考中考出了687分的好成绩,成为了当地的文科状元,在整个湖北省也是前三的排名。
如此优秀的成绩,进入清华北大都不成问题。对于戴柳来说北京大学一直是她的梦想,第一志愿理所应当的是北京大学。
录取通知书送到后,戴柳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收到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通知书,而自己根本没有填写这个志愿,改写自己志愿的正是自己的父亲,心灰意冷的戴柳前往韩国20余年。
创作不易,麻烦您在观看之前点个“关注”
“落榜”的黄冈状元
1999年6月,戴柳意气风发的从高考考场走出,迎接她的是等候多时的父母。戴柳告诉父母只需要回家等候好消息就行。
成绩出来后,戴柳成为了黄冈的文科状元,她激动的告诉父母自己上北京大学的愿望马上要实现了。
很快录取通知书就送到了戴柳手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拆开包装后,戴柳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映入眼帘的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中国政法大学。自己的第一志愿明明填的北京大学,分数也完全到了进入北大的门槛,为什么没有被北京大学录取?
戴柳慌神了,怀疑是不是自己当初录取志愿填错了,她给老师打了个电话。结果老师告诉了她一个无法接受的真相:是她父亲把第一志愿改成了中国政法大学,戴柳因此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
被“偷走”的通知书
戴柳生于1983年,是家中的独生女。家中的条件在当时的年代是小康家庭了,从小戴柳就没吃过苦。
对于戴柳的学习,父母并不上心,这也因此让戴柳对学习没有产生反感,从小她就喜欢自己抱着书看,在学习也更加偏向文科。
在别人眼中,戴柳是一个学习好性格好的乖乖女。但是戴柳的父亲仍然对她的管教非常严格。
在戴家有一条严格的规矩,十点之前必须回到家中。一次戴柳和朋友去看新上映的电影,电影结束后回到家已经十一点了。虽然晚回家了一个小时,但她觉得只有这一次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并没有放在心上。
第二天吃饭时,戴柳的父亲对着她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虽然戴柳解释了原因并且承诺以后不会再超过时间,但是父亲仍然不依不饶的指责她。
过了大半晌,指责声终于小了。就在戴柳以为终于结束了的时候,家里的电话响了,是一个男生的声音,要找戴柳。
戴柳在班级里是学习委员,这个同学因为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想要找戴柳确定一下。她父亲接过电话后就不断询问对方的目的和身份。
随后又开始指责戴柳,话里话外都是询问她是否早恋。父亲的态度让戴柳觉得自己没有丝毫隐私,让年幼的她无所适从。
上高三后父亲就一直告诉戴柳,中国政法大学非常适合她,将来毕业还能直接分配到铁饭碗。
戴柳的父亲之所以这样执着,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年轻时的目标就是中国政法大学,但是没有考上,这成为了他心头的一大遗憾,因此希望戴柳能够为他弥补遗憾。
对于戴柳来说,北京大学是她从小的梦想,虽然父亲一直在劝说她,但她的目标从来没有变过,始终都是北京大学。
因此在戴柳得知是父亲更改了自己的志愿后,戴柳只觉天瞬间塌了下来,她呆坐在床上等着父母回家。
傍晚父母回到了家中,看到桌子上放的录取通知书,不禁喜笑颜开,唯有戴柳始终阴沉着脸,她质问父亲为什么自己的志愿变成了中国政法大学。
“你懂什么,我这是为了你的将来,为你好”。父亲的话彻底激怒了戴柳,多年的委屈涌上心头,在愤怒下她和父亲大吵了一架,也就是这时戴柳产生了逃离的想法。
逃离束缚
戴柳并不符合当年的复读政策,虽然心中百般不情愿,但她还是只能前往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毕竟读书是为了自己,赌气只能影响到自己的未来。
看到女儿接受了现实,戴柳的父亲非常满意,不管再怎么说自己也是父亲,女儿始终拗不过自己,还是要听他的话,以后她会明白自己的苦心的。
平日里对女儿管教很严格,但是女儿即将一个人前往外地,他的心中还是充满不舍的,毕竟只有这一个孩子,十几年来都没有出过远门。临行前戴柳的父亲嘱咐她有时间就回家。
戴柳嘴上应着,但是她心里却已经没有回到这里的打算了。
中国政法大学也是在北京,来到北京后戴柳第一站就来到了北京大学。看着这个原本是自己该上的学校,戴柳对父亲的恨意更深了。
虽然不是在北京大学,但是戴柳还是没有丝毫松懈,她拼尽全力的学习,因为若是想达成自己的目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在大学的几年,戴柳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家父母都责备她也不多回几趟,戴柳只是以学业繁重为由应付着。
在韩国国际法律大学招收留学生时,戴柳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她申请了留学,参加了考试,这一切远在湖北的父母都丝毫不知情。
很快成绩优异的戴柳就拿到了留学的录取通知书,戴柳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母亲。
戴柳原本不希望让家里人知道,但是母亲并没有做错过什么,她知道母亲一定会告诉父亲,但她还是选择通知母亲这件事,只是为了不让她日后担心自己。
很快母亲的电话就打了回来,是父亲的声音。戴柳原本想说些什么,毕竟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自己当年的怨愤也稍微小了点,但是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打消了她的念头。
戴柳还未开口,父亲就已经开始指责她“你去国外,将来我和你妈老了谁来照顾我们?我们就你这一个女儿,为什么不和我们商量?谁让你自作主张了?”
接连的质问让戴柳的厌恶升到极致。自作主张?当年是谁自作主张更改自己的志愿的?为什么没有和自己商量?如今竟然好意思这样说自己,戴柳不愿意多做纠缠,告诉他自己已经被录取,不会被更改了。
为了让她打消留学的念头,父亲直接断掉了她的生活费,好在因为成绩优异,她获得了留学全额奖学金,能够维持自己学习。
到了要离开的时候,戴柳的父母还是来到了机场,在机场父亲做了最后一次尝试,想要戴柳放弃。已经到了这里,戴柳不可能再回头了,父亲知道劝不动她了,只好由她去了。
在机场分别时,戴柳看到父亲眼中充满了不舍,这时候她的心软了,不管自己当年再怎么恨他,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如今自己即将只身前往异国他乡,仇恨也该放下了。
看着父母伤心的样子,戴柳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但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她毅然决然的踏上了飞机。
冰释前嫌
到了韩国之后戴柳的生活并不如意,一直以来她学习的外语都是英语,对韩语接触非常少。在学校里也不怎么用得上韩语,学生们大多以英语交流,但是要是想在韩国长期发展下去,不会韩语是很难的。
毕业后戴柳在一家律师所找到了工作,虽然是律师所,但是干起来的活和律师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会英语就行。工作内容就是替客人撰写英文的法律文书。
戴柳也不是没有想过找一份律师的职业,但是自己在国内学习的法律在这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先找一份工作应付一下。
这份枯燥无味的工作让戴柳开始反思自己所做这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韩语也没长进,晋升也没指望,她开始有了回国的想法。
正纠结时她的室友看到了一家大企业的招聘公告,上面显示向中国人才开放大量招聘。戴柳没有放过这次机会,2006年经过面试后很快就入职到这家公司。
戴柳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14年。韩国的职场生活经常压的她喘不过气,她便和父母商量想要辞职。
在韩国的这么多年,戴柳与父亲的关系早已缓和,父亲之前还特意写了一封道歉信寄给她,两人之间的坚冰也逐渐融化。
如今父亲已经不会干扰戴柳的决定,但是听到女儿想要辞职的消息不禁替她的未来开始考虑。在听到戴柳这十几年的工作下来已经实现了经济自由后也就不再过问,只要她幸福就行。
辞职后戴柳来到了济州岛开始学习茶艺,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如今戴柳和丈夫在济州岛开了一家茶文艺民宿,以茶会友,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舒适的关系能让父母子女双方都能满意。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建议,而不是逼迫他们替他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