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公平的,因为任何人一天都只能拥有24个小时。但即便是同样的时间长度,人们也能过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有的同学学习效率极高,每天早早完成学习任务,不但有空放松休息,学习成绩还始终名列前茅。
而有的同学看似非常努力,天天熬更守夜,进步却十分缓慢,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打击。
其实很多同学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学习的方法不对,调整一下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就有可能取得很大的进步。今天卓老师专门为大家总结了高效学习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关注我并私信我领福利
免费做专业倾向测试~
↓↓↓
01
学习准备
+
环境准备
每天学习的地点最好是固定的,不要经常变换场所。固定的地点能给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个我们已经适应的场景下,我们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桌面尽量保持整洁,把无关学习的东西都放到够不到的地方。这样做是为了给“开小差”制造空间障碍,当手机和零食不在我们唾手可得的范围,我们渐渐也就不会经常想到它们了。
+
心理准备
提前制定今日学习计划,给自己正向鼓励。制定计划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是在帮我们节省时间。当我们罗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事项,将事件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就了然于心了,这种确定性的感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快进入下一个任务,降低拖延的可能性,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又会给我们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02
自习的时间安排
晚自习是学生消化当天内容的黄金时间,合理的规划能让我们事半功倍。我们比较推荐将晚自习分成四个部分:复盘-练习-预习-总结计划。
+
知识复盘
自习时间不要忙着做作业,先抽出一小部分时间对今天学到的内容进行梳理,梳理的内容包括:
①快速过一遍白天老师讲解的教材内容。理科学科重点关注定义、概念和例题等,已弄懂的部分可略过,生疏或不理解的部分要着重思考;
②整理课堂笔记。听课时切忌因追求完美的笔记,而错过了老师的讲解。如果无法兼顾,首选课堂听讲,利用自习时间梳理、补充笔记内容,让笔记更加完善。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相当于又复习巩固了一遍;
③消除疑问。通过前面的梳理工作,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这时候有条件的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没有条件求证的,就先记录下来,等合适的时间再请教老师或同学。
+
练习与应用
接下来就是知识的应用了,其实也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做作业的顺序其实也讲策略的,在白天就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一些简单的功课,比如抄写、整理型的任务。在晚自习时间,可以参考如下时间安排:
①先做不擅长的科目。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先易后难,这有一定好处,但高中的课业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先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对自己来说简单的科目上,做到不擅长的科目时,整个人已经疲惫了,效率低不说,心情也会变得低落。要想攻克相对较弱的科目,就要在精力最好时去学,先苦后甜,后面的功课也会越做越轻松。
②不要在一道题上死磕。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很有可能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靠,可以返回到教材或笔记,去查找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就把问题留着记录下来,有空时再去请教他人,不要在一道题目上耗费太多的时间,时间宝贵就更要懂得取舍。
③合理安排做题节奏,识记性的作业和推算性的作业交叉进行。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换换脑子”,让大脑保持较好的活力。先做需要大量动脑的功课,再安排较为轻松的功课,这样的做题节奏能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
+
预习
做作业通常就已占据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很多同学都没有时间预习,或者根本不重视预习。其实预习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我们要先弄懂预习的目的。
预习不是要我们完整自学第二天的内容,而是要我们提前了解知识点,因为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效果更佳。预习阶段,我们主要做如下工作:
①读教材,做标记。浏览教材,对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形成大概印象,把你认为的难点标记下来,课堂上着重听;
②学有余力的话,提前做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提前做一做课后练习,这样更容易检测出自己是否理解清晰,对没有弄懂的难点做好标记,第二天着重听。
+
总结规划
这一部分也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只需要抽出10分钟左右,回顾和思考以下问题:
①今天完成了哪些任务?学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困惑?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求证?
②计划明天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进行简单规划,为第二天的学习做指引。
注意,做规划时不宜把时间排得太满,要给“意料之外”留一些空间,否则一旦计划被打乱,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难以坚持下去。
03
如何高效学习
①重点在“记”,不在“背”
很多人背课文是靠反复诵读形成记忆,这是一种机械型复述,在短时间内有效,但不利于形成长期记忆。要形成长期的记忆,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加工”,何为精加工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②复述,帮助知识内化
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点,于我们而言是陌生的逻辑系统、语言系统,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才更容易转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对知识精加工的过程。
俗话说,教学相长,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师讲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精细复述的过程,所以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通透,记忆也更加深刻。
在英语学习时,单词的联想记忆法,也是用的这个原理。我们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新学到的单词,加速知识的内化。
③利用知识导图,让知识结构化
如果只盲目学习当天的知识内容,很容易陷入“点式”思维的误区,知识点对于你来说是零散的点,很片面,也容易被遗忘。
如何让知识连成线,形成面,成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呢?这就需要运用到思维导图了。
每本书籍的目录其实就是一个最为原始的思维导图,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与层级,在目录上都有所体现。
我们在目录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进行细化,列出每节课的重点问题,以及每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有了每节课的主题,这样就可以带着更清晰的目的去学习了。
等完成一个大章节的学习,你会发现原来每一小节的知识点都是有关联的,思维导图可以帮你理清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从而让散乱的知识联结起来形成体系,不仅更加有利于记忆,也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达成融会贯通的结果。
④记少不记多
如果记忆一系列知识点,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彼此补充、互相解释,那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不一定是一句话,两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暂时舍弃,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细节,但只记核心句即可。这时候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
记“少”的目的是为了记住更多,并不是让你真的舍弃。在后续的复习中,再逐渐扩展,直到记住整个知识体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