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哪个学段的家校矛盾最突出,家长最能怼老师?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低有关,同时也和家长、教师本身的素养也有关。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素质,同样也不能保证教师的素质。我们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同样,也不能要求别人保证。矛盾,在所难免。
1、幼儿园(期望值:人中龙凤):
这个年龄段孩子刚脱离牙牙学语,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多,往往给父母更多惊喜(哇,我家宝宝居然连这个都知道[玫瑰]),自然期望值也高,必须人中龙凤。但体质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0,孩童间习惯性冲突,幼儿园承受太多压力。加之家长(尤其爷奶辈)宠溺,家校矛盾突出,甚至冲入学校殴打老师也有。但我坚信,幼师虐童概率几乎为0,因为惩罚成本太高。(很佩服幼师的脾气、心态是真好,一般人会受不了,请善待幼师)
2、小学(期望值:人中龙凤->一切皆有可能):
开始接触文化课,几乎所有人都考过双百,这很容易引起错觉(嘿嘿,好像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越往高年级,越开始分化,期望值与现实直接开始矛盾。人,习惯于从外界寻找原因,而不从自身寻找,这个外界就是学校和孩子;人,习惯于获取优待,对于大班化(大容量)的中国学校,没有哪个老师有此精力优待每个人。不能获得优待,部分人就开始怼,而且还不自知。这阶段的男孩子很调皮,自然会受到老师更多的惩罚。这个时期家庭关系最常见的是“爸妈吼孩子,爷奶疼孩子”->“部分家庭父母爷奶孩子一起怼学校”。反正发泄成本哪个低就逮哪个。成本高低:孩子<学校<其他人。
3、初中(争取考个好高中吧,至少本一有保障)
怼的少了,孩子分摊了部分火力。初中,孩子间直接的分化真正暴露了。学霸和学渣这个词出现频率高了(即使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被称为学渣)。加之孩子青春期开始叛逆,家长越发觉察到孩子的缺点,如果缺乏有效教育,会恶性循环(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部分家长从小学时候集火学校,到此时归咎于学校与孩子的原因,其实更多应该寻找自己原因,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出了什么榜样,你能否让现状更好一点呢?抱怨,真的有用吗?青春期的孩子,学校和家长都很头疼,家长一个孩子都受不了,更何况这么多孩子每天聚在一起呢?一个班级,往往只要有一个渣生,可能会毁了一个班。教育不是万能的,父母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也很难解决。
4、理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动)
有些话虽然尖锐,但很现实。孩子的智力因素与基因密切相关(不绝对,求轻喷)。经过筛选的孩子才能进入高中(至少是学习),高中家长的整体素质也水涨船高(不绝对,优秀的家长往往成就优秀的孩子),怼天怼地的那批家长所剩无几,大部分淘汰了。这批剩下的家长更理性,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给孩子寻求更多的教学资源上(其实他们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所以孩子更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是内部(可能是一个县)比较,如果放到外面的世界呢?211和985的比例真的很低,越是大的城市教学资源越丰富,坐井观天无异于过于高看孩子,拉大孩子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完全说学校教坏了你的孩子,而是我们的世界太小了。我们的学校第一,可能到别的地方即泯然众人矣。可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种落差,怼也在所难免,但这毕竟是少数了。
家校关系,一体双生,是矛盾的两面,可能相辅相成,也可能针尖对麦芒。不管如何,寻求理性的解决办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办法。打嘴炮敲键盘,还不如找老师商量,如果老师素质不行,那就找学校领导。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目的。怼,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