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时间】
7月2日上午
【教师简介】
罗化瑜,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信息中心主任。2014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候选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劳动创新奖获得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年度人物,第六届渝中名师。重庆市“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学协作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硕士”校外指导教师,重庆三峡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重庆市学科技术带头人推荐人选。主持或承担市级及以上规划课题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及以上奖2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3本,开发校本教材一套,建立“中国同步学习网”——“重庆二十九频道”。2013年担任“渝中罗化瑜名师工作室”导师,2014年1月任“重庆名师罗化瑜工作室”主持人,指导中青年教师16人。
【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课堂小结】
初2022届 毛睿原
今天上午,重庆市名师罗化瑜主任通过清晰明了的时间轴和大数据、图文信息和丰富多样的视频内容,向我们全方位地呈现了AI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直观地解析了强人工智能的特征和关键技术。罗主任也在人工智能的十大应用场景中,在令人震撼的智能产品现场展示中以及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阐明了我们未来教育的智能化趋势。通过今日之学习“如何慧学人生”,名师之引领“如何培养4C核心能力”,我深信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进入“智慧教育”的时代,在人与机器人共存的不久的将来,尽管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学习AI技术,用好AI赋能未来学习与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学员心得】
高2022届 龚海瑞
罗老师的这堂课是无与伦比的,让人叹为观止的。他本身就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将自己的探索经验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我们。罗老师用当下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AI 时代,未来教师的修养与实践方向,书写方式的进化、手机媒体的进化、人类思维的进化、人工智能的构建等等,与我们进行了广泛的阅读与分享。毫无疑问,教授的每一次分享都是价值的体现。我们听了,仰望了,也感受到了新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必须打破思维与常态,突破传统束缚,开启个性化教育,迎接大数据时代,为学生成长铺路,向“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迈进。
√
初2022届 蒋次怡
今天上午,重庆二十九中信息中心主任、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年度人物、罗化瑜老师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为题开展了扎实的培训讲座。罗老师从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引入,结合详实有趣的例子,生动系统地讲述了”互联网+”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以及未来教师信息素养修行方向。在如今这个教育深化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老师再墨守成规,必将被时代淘汰,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牢牢掌握高新技术的教学教育手段才能勇立时代潮头,我们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才能紧密吸引符合学生的关注和家长的期待,才能真正做到个人命运和学校发展同步,与民族复兴共行!
√
初2022届 邓长宏
今天上午,重庆名师罗化瑜老师为我们做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讲座。罗老师以轻松愉快的手操活动开场,引出了本场培训的三大主问题:What?(5G时代背景);Where?(AI应用场景);How?(未来教育行动)。讲解中,罗老师介绍了从1G到5G时代的演变过程,提出了“5G时代,教师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详解了未来学习新范式。罗老师诠释了AI时代大数据对教育的意义;分享了“基于深度学习的AI赋能未来学习模式”;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智能、快速、全面分析。罗老师勤奋的工作态度、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素养,启发我们教育人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投身于未来教育。
√
高2022届 贺永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身处时代洪流,我们教师如何适应时代,适应未来教育需求,如何让人工智能为我们赋能,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呢?重庆名师罗化瑜老师从七次信息革命引入人工智能概念,从What(源起),Where(连接),How(筑梦)三个大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人工智能对我们未来教育的影响。从他的讲座中,我知道了"图灵测试"和"达特茅斯会议"等这些在人工智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概念。罗老师给大家重点强调了"慧学"的概念,点明了慧学之路,阐明了慧学五要素,指出了教师发展储能的五个方法。听完罗老师的讲座,我更加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历史,见识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更加紧迫的感受到了改变自己适应时代的必要性,成为一个慧学者,从而教会学生们慧学,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添砖加瓦。罗老师“听道世界,读立人生”的人生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一个心怀教育理想,不断提升自我的优秀老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
高2022届 赵业昌
今天上午罗化瑜老师的课,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我对罗老师课的感受,那就是“青春”、“分享”、“仰望”。已是知命之年的罗老师,无论是气质还是外貌,毫不夸张的说,看上去完全像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教师。用罗老师的话讲,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人永远年轻。罗教授的这堂课的精彩是无与伦比的,教授的ppt里,就是珍藏已久的宝藏,他一一分享给我们,一上午的时间,感觉过得这么快,只希望时间你慢些走。教授用当下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AI时代未来教师的修养与实践方向,毫无疑问,教授的每一句分享都有价值。
【课程时间】
7月2日下午
【教师简介】
杨森,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共党员,华东师大历史学硕士。重庆市历史骨干教师,北碚区学科带头人,西南大学兼职教师、师元班导师,全国、重庆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西南大学附中高考命题研究小组核心成员,曾任历史教研组长。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全国历史优质课大赛二等奖,重庆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重庆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重庆市生涯规划论文一等奖。在《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重庆市教改课题1项,主研重庆市教改及规划课题6项。
【课程内容】
新高考政策制度下强基计划的操作与管理
【课堂小结】
初2022届 赵冬梅
杨主任以“新高考下强基计划的操作与管理”为主题展开专题讲述,介绍了强基计划的目的旨在选拔基础学科类拔尖人才。同时,杨主任根据西大附中的优势和特色,以历史学科为例,讲述了以“三个一”为抓手,实施历史学科强基计划的培养方式。又从学校层面讲述成立强基附中书院,成立人文强基创新班,开设强基线上、线下课程等方式开展强基计划。最后,杨主任从专业团队建设、校本教辅编写、强基课程安排、强基优质课例打造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强基计划的实施方式。通过本次讲座,相信老师们对强基计划的实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有助于老师们更科学的指导我们的学生备战高考。
【学员心得】
初2022届 代敏
杨森老师从国家层面出发,揭示了核心技术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基础研究的发展以及基础学科人才存量息息相关。2020年1月13日国家发布了“强基计划”,所以杨老师以西大附中为例就新高考下强基计划如何操作和管理进行了精彩的讲解。杨老师主要从西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简介两大方面出发,其中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以立德树人为前提,开设基础型、探究型、拓展型三大课程体系,杨老师用图文的形式一一给我们介绍各种课程的开展以及成果,拓展型课程中的“大小先生讲座”和“研学课程”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杨老师的讲座切实地让我们认识到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培训新时代的人才,为国家的基础研究发展添砖加瓦。
高2022届 袁华
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去年我们学校就开展了强基计划班的辅导工作,我们对强基计划的认识的探索不断加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今天杨森老师做了新高考下强基计划的操作与管理的讲座,进一步让我们了解到西大附中强基计划具体的一些操作层面的经验,为我们后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学校的强基计划指明了方向,为建设精品化、内涵式、学术型的科技中学努力。
高2022届 刘阳
今天下午杨森老师做了新高考下强基计划的操作与管理的讲座,杨老师从国家设立强基计划的缘由、课程设置与学生选拔、具体的实施以及拔尖人才选拔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解说,让我们对强基计划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杨老师对新课改模式和学生选课选科也进行了介绍。最后杨老师介绍了西大附中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成长、学校定位、师生学校情怀等,让与会老师深刻认识到“大学里的高中 高中里的大学”的资源共享、“热爱可低岁月漫长”的教育情怀。实话说这样的教育没有浮躁繁华、没有急功急利。静心育人、沉浸教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共同追求。今天下午的学习,不仅让老师们对即将到来的新课改充满信心,更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之路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初2022届 冯彦
今天聆听了西大附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森老师关于“新高考下强基计划的操作与管理”的讲座,杨老师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开始,说明了高考改革的意义,接着结合西大附中的具体校情与立人新民的办学理念,讲解了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具体强基行动。在强基计划背景下,结合杨老师的讲解,我对于规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入感悟,要有选择性地、针对性地、系统性地设计课程进而教学,并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某一领域的潜能,并且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提升。今日听完讲座,受益匪浅,希望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起来。
高2022届 周明聪
为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发展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新高考改革需求,“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走进人们的视野。西南大学附中杨森主任以该校实践为例,详细讲解了“强基计划”操作策略及管理方式。“强基计划”务求多管齐下,共同发力,追求卓越。具体而言,建设相应课程创新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富有自主、个性、合作意识的学习平台,开发“多元,生动”的相关课程;注重学术引领,促进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培植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合力共进才能培养秉承求真、求证、求智观念的创新型人才,为学校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