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赏析对比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例
一一文/踏沙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国家教育大纲中的明确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审美的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教学中善于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常规化推向纵深化,是审美教育发展之要求所在。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是简单地对某一篇文章进行赏析,而是有意识地将多篇文章联系起来,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现在,我们就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以下简称《岳》)和《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为例,谈一下怎样在对比中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范仲淹的《岳》文和欧阳修的《醉》文都是传颂千古的美文。凡读过两文的人无不为之刚劲秀美文字所倾倒。一个是为天下分忧的范文正公,一个是能于吏民同乐的欧阳文忠公,一个将八百里洞庭湖写的回肠荡气,一个将秀丽无比的琅琊山写的细腻迤逦。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两位文学家如椽巨笔下写的犹如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行者,读来令人叹服,引人遐思联翩。《岳》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就的。所以作者并未亲临岳阳楼,然仅凭一幅图,再融入作者丰富的想象,就使得岳阳楼更加闻名天下,成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范文功不可没。范仲淹曾长期置身军旅,戍守边关,抗击西夏,时人称其“胸中自有十万甲兵”,可见其文韬武略非一般人所能媲美。由于长期的军旅生活,所写文章往往能使读者能看到其军旅生活的影子。所以在《岳》文中所写之景虽极写岳阳洞庭湖之壮阔浩美,却又闪现着浓郁的军事气息。我们不妨寻作者的笔迹来细细追寻。
《岳》文第二段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句虽从空间、时间角度概写八百里洞庭湖壮阔画面,却又如一副规模宏大的阅兵图。“沙场秋点兵”那气势吞吐山河,就像士气饱满整装待发的士兵。
《岳》文第三段写洞庭湖“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此段写景极写洞庭湖之恶劣景象,虽为迁客骚人登楼之悲铺路,却又像一副惨烈无比的战争场面。两军厮杀昏天黑地,凄惨无比,昏昏兮万马嘶鸣,兽铤亡群,久久不分胜负。
《岳》文第四段中写洞庭湖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鸟儿时飞时歇,鱼儿游来游去,岸上兰草香气浓郁,俨然一副绝美的春景图。所以此景虽为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铺设,却又像一副得胜归朝图。春色宜人,鲜花盛开,终于迎来凯旋的王者之师,喜悦挂眉梢,豪气冲云天,走在春风里。
所以,八百里洞庭之景在《岳》文中就像是一幅军旅图,纵横千里,气势恢宏。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总是单纯地围绕写景的文字来分析、来审美,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就是将写景文段拆开来做,如从时间、空间、感官等方面来分析。殊不知这样的分析有时会使学生如坠五里云雾,不辨东西,事倍而功半。在审美能力培养中,教师要善于想象。既然范仲淹能凭一张图想到洞庭湖的壮阔画面,我们在教学中联系范仲淹的经历,就可引导学生将自然之景横向联系到军事画面,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洞庭湖印象,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看《醉》文。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由于为范仲淹等人辩护,触怒当政者被贬到安徽滁州。《醉》文就是作者在滁州任上写的。滁山景色秀丽,四季皆佳,滁人十分喜欢到那儿游玩。欧阳修被贬滁州做官,心情郁闷,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他便将情寄托在释家和山水之间。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他消沉失意,他还是有所作为的,不然怎能与民同乐呢?《醉》文开篇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琅琊山之景色,由远及近,由面到点。接着详写了琅琊山四季之景。秀美的景色,再加上镌美的文笔,使琅琊之景呼之欲出。这样的美景怎不吸引人呢?接下来就是滁人游,太守宴及游之乐。古人有踏青的习俗,每至春暖花开,男女老少,相互提携,倾城而动,山野之间到处是踏青的人们,滁人也不例外。从滁人游、太守宴、宾客欢及太守醉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试想,没有政通人和的局面哪会有如此场景?纵观全文,琅琊之景在欧阳修笔下写得细腻生动,有如绣妇一针一针绣成的锦缎。琅琊美,滁人乐,太守更乐,滁州处处呈现出祥和安乐的局面,太守功不可没。然将此和谐图与《岳》文中军旅图一对比,我们便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两篇美文意境之美。所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着眼点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并且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避免简单以文说文,以景解景,不妨拓开一下,或许更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此文曾获忻州市“三优”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