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学生或学生家长问我:如何去做才能学好语文?如何去做才能学好语文呢?笔者以为,各位可记住下边这四句话并按照这四句话去做,定能成为“学霸”。这四句话是:
学好语文需要大格局,学好语文要舍得投资,学好语文要尽可能多的占有丰富的语文资源,学好语文要勤于实践。下边一一阐释之。
学好语文需要大格局。这里所说的“大格局”是指,学语文,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学语文必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里的书都要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多读。按照传统的说法,学语文要文史哲兼顾,学语文文史哲不能分家。实际上,就当今的这个时代而言,我们除了要恪守文史哲不能分家的这个传统原则外,还要加进一条原则,即科普类的书也要读。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说法改一改,换成是文史哲科。说得全面一些,就是学语文文史哲科这四个方面的书都要读。只要这四个方面的书读得多了,你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学好语文要舍得投资。在如何学好语文这个问题上,笔者曾经提出过一种理论:图书馆语文。何谓“图书馆语文”呢?图书馆语文是指,一个人要学好语文——不论你是在家学,还是在学校学——都要有“图书馆意识”。在家学,要在家里建立一个家庭图书馆,依靠这个家庭图书馆来学语文;在学校学,要坐在图书馆或阅览室里学,不能坐在教室里,只守住一本教科书来学。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学,书自然是学校的,但在家里,要建立起一个家庭图书馆,没有长期持续的投资,这个家庭图书馆就很难建成;家庭图书馆建不起来,所谓学好语文,就家庭这一个方面来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可是,就一个人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来看,建立家庭图书馆,居家读书实在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一条路子。所以我说,学好语文要舍得投资;不投资,没有办法把语文学好。
学好语文要尽可能多的占有丰富的语文资源。这一条同刚刚谈完的第二条似乎一样,实际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建一个家庭图书馆,或到学校图书馆去学语文,当然也是占有资源,但这只是语文学习占有资源的一个方面。除此而外,学好语文占有资源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向文史大家请教,到名胜古迹去旅游,到博物馆、科技馆去参观,开发网络资源,建立互联网+的语文学习模式等等。
第二,图书馆存放的主要是书,但从语文资源的角度来讲,语文资源除了书,还包括人(即活着的文史大家等)、实物性质的语文资源、多媒体资源(比如视频资源、音频资源等)等。
不论是哪一种资源,作为一个学习者,要追求的就是四个字:多多益善。
学好语文要勤于实践。以上所谈,归根结底,只是为学好语文提供了一种可能。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学习者必须在以上所谈的诸种可能性的基础上,勤于实践。换句话说,要学好语文,学习者必须要多读多写多看多听多记多说多背多思多问,只有把这七个“多”不折不扣地做到位、做扎实、做厚实,语文自然就能学好。学语文,忽视或抛弃了实践,一切都是空谈,语文最终也学不成。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该诗是陆游晚年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富含哲理,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读书理念,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至今读来仍觉对我们学习语文启发很大。现抄录在此,与各位共勉,并权当本文的结尾。诗歌是: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出来,其大意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觉浅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