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动自行车标准化工作组筹建方案公示》引起网友们的关注,截止2025年6月5日,各方面的意见都会被听取。
那么你希望拥有一辆怎样的代步车呢?
在公示中明确了工作组的业务范围,这与网友们没有关系;重点是“标准体系”篇的内容,其明确了基础通用、整车、零部件、配套设备、制造和检测的体系,可以说是相当全面。其中的基础通用部分包括术语词汇、分类标识和其他一栏,专业术语内容同样与一般用户无关,但是分类标识还是很重要的;第二部分里提到了整车塑料占比测量、通用安全、电气安全等内容,相信这是网友们更加关注的话题。
笔者认为应当对于车辆的整备质量、塑料覆盖件占比的要求进行宽松化,整备质量的限制可以略微提升;因为动力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不尽相同,其中最高的一类是三元锂电池,其次是磷酸铁锂电池,再次是钠离子电池,最低的是铅酸电池(俗称电瓶)。
第三部分内容提到“蓄电池”等类目,电池和整车整备质量息息相关。
由于电动自行车是价格低廉的交通工具,车辆的制造工艺标准不会非常高;同时采用的动力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和PACK工艺水平也有良莠不齐的客观问题,使用三元锂电池的车辆已经造成了一些火灾事故。
所以或应当可以提高车辆的整备质量限制,允许车辆使用无镉铅酸电池或能量密度有一定优势但质量依旧偏高的钠离子电池。当然也应当同步确定制造与检测的新工艺标准,这是第四部分的内容。
基础设施配套同样重要
与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安全性能一样重要的是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关注的是第三部分里的“充电桩”的内容。
现在的小区里总会有大量的充电桩,比例是否做到1:1是笔者无法确认的,但合理规划充电时间还是能做到便利的充电。所以这个话题不是笔者真正关注的话题,个人关注的是小区管理企业销售的“转供电”的单价。
充电单价各不相同,但中功率的充电桩还是要1.0元/小时左右。
虽然电动自行车的蓄电池容量小,基本都不足一度电;可是对于用车频率较高的人而言,充电也几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一辆车一年的充电费用可能会要几百元,一个家庭如果有两到三辆电动自行车,一年的充电费用则有可能达到上千元。或许上千元的费用在互联网上看起来不值一提,但在真实的线下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开支;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以及区域化差异的相关数据。所以充电桩、转供电的价格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民生话题。
总结:
电动自行车的标准应当如何制定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各界的声音,应当多听取车主的声音;并且应当基于车主的真实、合理的用车需求考虑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从充电设施开始,到道路设施的升级。同时或应当考虑非机动车道的限速标准调整,在车辆速度上限为25km/h的基础之上,非机动车道限速15km/h所形成的漏洞应该如何填也是值得分析论证的。
拭目以待,期望会有一个全新且全面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