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活动上,比亚迪竟然出乎意料地把长城、东风、小鹏、理想等多家中国本土厂商的新能源汽车搬上荧屏,并公开赞赏。这格局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好评和国内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商的积极回应。
小鹏汽车创始人积极回应比亚迪
从宣传片来看,王传福先生发自内心期望更多中国本土汽车崛起
2016年10月,王传福在接受采访时怒批某些人崇洋媚外 :"我们的高铁全球最大规模,最大速度,还是有一些人在说,我们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在电动车技术上,我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长脑子?为什么不承认?为什么一定要是外国的东西就好?"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被外国人认为是廉价低质的代表,中国人自己同样这么认为。有一段时间,很多中国制造质量堪忧却是不争的事实,但后来更多中国本土企业持续发力,逐渐把产品质量提升上来,却仍然处处被质疑。显然,成见是不容易改变的。比亚迪发布百万豪车“仰望”时,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定价太高,而外国厂商发布豪车时并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能够“横着走”的比亚迪仰望豪华汽车
即便比亚迪自身已经崛起,却仍未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市场对中国制造“廉价低质”的成见。这就需要更多中国本土厂商依托高质量产品崛起,才有可能彻底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成见。
此外,有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华为被外国针对就是佐证案例,如果半导体行业能多几家华为这样的企业,某些国家就不可能如此霸道。因此,仅有比亚迪一家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崛起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众多外国厂商都针对比亚迪推出竞品,那比亚迪将难以招架。
因此,站在任何一家中国本土汽车厂商角度来看,当然希望更多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崛起,抱团发展才能共同分担外部竞争压力,发展得更好。
比亚迪汽车2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本土厂商发展的缩影,对于中国本土厂商发展非常不容易这事,王传福先生自然也感同身受。这或许就是王传福先生发自内心大方赞赏、祝福中国本土汽车厂商的根本原因。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打压国内其他竞争对手,还反过来号召其他中国同行一起为中国汽车崛起添砖加瓦,这本身就体现了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格局。
比亚迪将多家中国本土汽车厂商新能源汽车摆在一起呼吁团结
20年投上千亿却差点失败,但王传福仍咬牙坚持研发,最终才迎来高光时刻
2003年,王传福决定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当时,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没人知道能不能走得通,就连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也才刚刚成立。
那时候国内外都缺少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2006年,比亚迪造出F3e纯电汽车,却因缺少配套支持,不到两年就放弃了。由于新能源汽车这条路没有人走过,比亚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四处碰壁,不断试错。这点从王传福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现场发言时数次哽咽就能看出。
王传福先生致辞现场一度哽咽
谁能想到,王传福先生竟然像愣头青一样,在一条不知能否走得通的道路上坚持了20年?
近20年比亚迪累计投入研发上千亿,但直到2019年仍一度濒临放弃,如果利润继续下降,比亚迪也许等不到明天的太阳。
最终,带领比亚迪走出阴霾的是技术!在2019年,比亚迪终于发布刀片电池,兼顾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这个时候也标志着比亚迪通过十几年积累的技术集齐了“七龙珠”,量变终于发展成质变。与此同时,比亚迪不断发布新技术,DM-i、DM-P、CTB等新技术接连商用,不断提升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最终在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终于迎来爆发点,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新能源汽车厂商!这是口碑积累发酵带来的结果。
比亚迪DM-i发布会现场照片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崛起并不容易,离不开王传福先生的坚定坚持!
2019年,比亚迪经历连续3年利润骤降,当年利润仅剩16亿元,但王传福先生仍然咬牙投入84亿元用于研发,坚信新能源汽车一定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当时仍然看不到新能源汽车发展壮大的希望,很多人因此嘲笑王传福这么做是在烧钱。
在尝到技术带来的甜头之后,王传福更加坚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虽然2023年我国经济压力巨大,但比亚迪仍逆势大幅扩招,加大研发投入。
据了解,2020年比亚迪研发人员人数为35776位。2023年,比亚迪校招人数达到3.18万人,硕士和博士整体占比高达61.3%,其中80.8%(25694人)的人员将会投入到研发工作,研发总人数暴涨到9.5391万人左右。
2020-2022年比亚迪研发人员构成
王传福先生用20年的时间给国内车企指明了一条成功之路,只有坚持技术创新,只有用心做好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
从发展历程来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大获成功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企业掌舵人的格局和坚持。祝福比亚迪,祝福其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祝福中国汽车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