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是一个诸文化合流的时代,科技的发达使得东西方文化的接触更方便、频繁,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在各种文化的差异背景中,在绝大多数地方,妇女的社会感都倾向低于男人一等,并且扮演的角色通常是附属于男人、家庭或组织等,“幼从父,少从夫,老从子”的常论就明显揭示了妇女的从属地位;但是这种社会化并没有磨灭她们继续追求突破。
纵观今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已逐渐倍受重视。
在欧美国家,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大家认可的共识,在社会中也很少有公开蔑视女性人权的议论。
至于在宗教界,女性的地位还是屈居于男性之下;一些宗教仪式或庆典仍然是以男性为重要地位与灵魂角色,女性还是以枝叶或配角自居。
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状况,是世界各国文化和各大宗教的共同现象。
即便主张自由和平、否定种姓制度的佛教,也很难否认或不去正视这个现象的存在。
按理说,佛法的方便施设是为了契应解脱而安立的,既然从解脱道的体验来说,男女是平等无差别的,因此,依解脱的平等无差另”,就不应该表现出男女不平等的倾向。
但是,在实际的教规和教义中,却充斥着各种或轻或重的女性歧视的现象。
既然女人一无是处,何以佛陀不否定女性可以出家修行,并且能够证得四果?所以,佛陀到底是采取肯定还是否定女性的态度呢?这似乎说明了佛教实际上不能脱离时代环境,社会风俗和意识形态来发展,在女性的观点上,或多或少接受了当时印度风俗传统的影响。
从佛教“胜义帝”的观点,一切众生平等;然而,表现在“世俗谏”的世间法上,佛教也难免受制于文化、时代、习俗、地域等时空的因素。
公元前五、六世纪,佛陀诞生时代,此时古代贵族和共和政治逐渐崩淸,王族专制政权抬头印度女人的命运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悲惨,而是自《夜柔吠陀》时代,其地位就开始滑落,变得每况愈下。
女孩的出生不仅会遭到自己家庭的嫌弃,她们和她们的家庭还会遭到外人的唾弃。
随着女儿的成长,张罗女儿的嫁妆也常常令许多家庭愁眉不展。
此时也正是种姓制度开始的时代,女人的地位变得低下,失去自由。
甚至于今日,印度社会女人面对有“强奸之都”称号的己国都必须学习防身术或自备防狼器材来应允生存之道。
年月新德里轮奸案更揭示了妇女在印度低下的悲惨命运。
无可讳言,佛陀要将平等理论实践于种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当中,确实面对种种障碍和困难。
为了使印度女人脱离命运的摆布及诸般痛苦,同时也为了避免受到其他宗教的攻击和群众的激烈反应,佛陀采取了缓和、渐进的方式来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并让男女都能得到平等学习教义的机会。
他一方面教化妇女,唤醒女性的自觉自励来提高女性的素质水准;另一方面借着众生平等的切实修行体验,自然建立男女宄竟平等解脱,逐步改变社会的差别待遇观念。
佛教初期的僧团组织都以男性为主导,所以在教典中,出现很多痛斥历责女性的教言,而这些教义都是针对男性修行而提出的“境像”言论;换言之,如果僧团组织是以女性为主,教义将会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