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是大乘佛教里众多佛菩萨中最常见的一尊佛,其知名度无出其右。释迦牟尼佛曾在不同的讲经场合中多次讲说阿弥陀佛及以祂的愿行所构建的西方极乐世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无论信仰者或不信者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圈,一句阿弥陀佛成了人与人之间见面问讯打招呼或信函往来的必不可少的前置词。而佛像作为佛教法事活动的寺院殿堂里乃至在家居士家中的小佛堂中是必须具备的,是信众顶礼膜拜的对象,通过神圣庄严的佛菩萨像进而与佛菩萨达到心灵的感通。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西元前565年出生于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王室,阿弥陀佛则是释迦牟尼佛讲经时介绍给弟子们的他方世界的佛。释迦牟尼佛的相貌在当时是大众所熟知的,后来的画像或塑像自然有所依据,而阿弥陀佛的圣像又是如何来的?有人会说,这是根据经典的描述由绘塑高手们创作出来的,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还有记载阿弥陀佛佛像来源的文献记录。
唐代高僧道世法师(?~683年)《法苑珠林》(卷十五)弥陀部感应缘中记载:“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极乐世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 ’。(阿弥陀)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五通)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在树叶(生长于南亚次大陆的贝多罗树树叶,长达60公分左右,简称贝叶。古印度无纸之前常作文字典籍的载具)上,(五通)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东汉永平十年(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73年)应汉明帝之请,来东土弘传佛法,住洛阳白马寺,开汉地佛教之先河。不久,迦叶摩腾的外甥,其姐的儿子(僧人)持此瑞像来东土,留下临摩图像后“赍像西返”,带着原件回了天竺,而临摩的佛像当时并没有广泛流传。后来还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法难,此像长期隐没,直到隋文帝时佛法大兴,当时有一位叫明宪的僧人从北齐(高齐)的道长法师处得到此瑞像,查其缘起“与传符焉”,请当时的丹青妙手曹仲达复绘,流通宇内,为各地寺院所依笵。